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1222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建〔2025〕88号
姜凤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中华蜂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431222号)已收悉。经我厅汇总有关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省级中华蜂保护区的建议
一是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中蜂保种场。2008年,我厅在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北河村建立了国家中蜂保种场(保种场编号C2130101),保护品种为北方中蜂,现有中华蜂保种核心群100群。2020年,在本溪市本溪县小市镇久才峪村建立了省级中华蜂保种场,保护品种为长白山中蜂,现有中华蜂保种核心群110群。经过多年的封闭保种,中华蜂种质资源符合本品种特征,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无变化。
二是开展社会化联合保种。我厅采取核心保种和社会化联合保种的模式对全省中华蜂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目前,在现有2个中华蜂核心保种场的基础上,在本溪、桓仁、宽甸、凤城、抚顺、新宾、清原、岫岩等中华蜂饲养优势区建有37个社会化联合保种蜂场,现有联合保种蜂群1900群。我厅直属单位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协助宽甸县、新宾县和桓仁县政府在本辖区内建立了中华蜂保护区,并制定了中华蜂保护管理条例3部。
二、关于实施中华蜂产业提升5年行动的建议
我厅将在省“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中,围绕中华蜂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在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夯实中华蜂产业成长基础,探索建立适合我省中华蜂产业实际的长效机制,促进蜂业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关于支持中华蜂全产业链发展配套支持政策的建议
一是支持社会联合保种场发展。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已累计向社会联合保种场输送优良中华蜂种群227群,并利用现有项目经费为联合保护场发放蜂饲料、蜂机具和蜂药等生产资源补贴,累计投入资金70多万元。
二是开展技术推广。2023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在丹东东港、凤城开展了草莓、蓝莓中蜂授粉示范推广,示范蜂群220群,示范面积1000多亩。中华蜂授粉示范推广使大农业和蜂业生产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产、节本、增效,为中华蜂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是组织开展培训。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先后在本溪、桓仁、岫岩、宽甸和清原等地组织开展中华蜂高效养殖技术培训20多期,培训养蜂农民1000多人。全省中华蜂养殖由原始的桶法饲养实现了80%以上现代活框养殖。
四、关于加强政策引导等的建议
一是省农业农村厅将加大对中华蜂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中华蜂高效养殖技术培训班、中华蜂授粉试验示范等工作,利用媒体加大对我省中华蜂种质资源特征、保护情况、产品优势和授粉利用等宣传,并制作中华蜂种质资源保护宣传片,号召全省共同参与保护中华蜂,同时协助中华蜂养殖场、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等参与省级或国家级蜂产品展销会。
二是省商务厅将利用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支持网红主播到当地农业生产基地或特色文旅景点直播宣传。主播在直播过程中,重点讲述农产品背后的种植故事、文旅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特色体验。同时,设置直播间专属优惠,吸引观众下单购买农产品或预订文旅服务,借助直播的传播力和带货能力,将“甜蜜的故事”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通过网红的影响力,吸引粉丝关注,打造本地“甜蜜”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些独特的“甜蜜故事”。
三是省文旅厅将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改善乡村居民收入、优化乡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利用现有的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城市居民下乡进行旅游消费,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形成消费内循环动力。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重点乡村(镇)旅游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中华蜂产业发展。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施“乡村旅游+”,融合文化、农业、手工业、体育运动、医疗康养等多种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增强我省乡村旅游竞争优势,让辽宁乡村旅游成为体验东北乡村文化、了解东北乡风民俗的必选之地、首选之地。
联 系 人:林峰 畜牧产业发展处主任科员
联系电话:02423447295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