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1241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建〔202573

王海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4年,我省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工作思路,全力做好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培育任务,为实现农业强省提供坚实的农业农村人才支撑。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总体完成情况

  截至20241231日,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人数达9747人,其中经营管理型6894人,专业生产型1327人,技能服务型1526人,共开设181个培训班。全省围绕稳粮保供任务开设147个班次,培育8130人,占比83.41%,农民满意度为100%,超额完成国家7936人目标任务。

  (二)专项行动完成情况

  1.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行动。一是玉米单产提升培训。以康平县、黑山县等9个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县和沈北新区、康平县等11个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县为重点,围绕优良品种和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良法良机开展培训。二是大豆单产提升培训。以阜新县、彰武县2个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县和法库县、阜新县2个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县为重点,围绕优良品种和良法良机开展培训。三是水稻、花生等其他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培训。以辽中区等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县,兴城市等花生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县,以及康平县等产油大县为重点,围绕优良品种和良法良机开展培训。四是专业农机手培训。围绕粮油作物机播机收、保护性耕作、高效飞防植保、机收减损等重要机械化技术开展培训,扩大实施专业农机手培育行动。

2.农民综合素养提升整村推进行动。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农民综合素质素养提升培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内容包括农村移风易俗、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乡村优秀文化、农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截至12月底,全省农民综合素养提升整村推进行动已完成424个村,培训16051人。

  3.高标准谋划启动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一是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确定推荐大连市金普新区、锦州市义县为试点县。二是明确以培养一批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契合的高素质农民为目标,每个县培育100人左右、项目资金160万元,培养期为两年。目前,义县已完成三个班5天的集中授课任务、电子商务班的5天研学观摩、农旅班的3天现场教学和5天研学观摩;金普新区聚焦大樱桃+教育、文旅等新产业和农业+文化、电商等新业态,顺利完成初级阶段第二期培训任务。

  (三)培育质量监管情况

  1.树立培育工作规范标准。一是聚焦农民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及综合素质素养提升,组织全省13个市和省本级摸底培训需求,研究制定省级实施方案,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资金分配原则方案,科学合理完成4420万元培育资金分配。二是研究制定省级重点班实施方案,组织完成省级重点班培育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确定1000名经营管理型高层次人才培育目标,发挥了省级培训班示范引领作用。

  2.提升主管部门能力水平。省厅先后4次举办全省范围主管部门暨业务骨干人员培训班,解读了省级实施方案、培育规范,讲解了信息管理系统、转移支付平台填报操作流程和标准要求,完成档案管理培训,进行线上线下互动连线答疑,厅领导出席并讲话,各地农业农村局、农广校及培育机构共计1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学习。

  3.强化对市县两级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市县两级监管,通过实地调研、电话等方式每月掌握各地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下个月开班计划,定期跟踪培育进度,做到了培育全过程监管、全流程可控。二是结合开班仪式、专项检查等时机不定期进行抽查,对项目完成存在困难的地区进行采取电话和现场督导,真正保证项目落到底见实效。

  4.严密组织开展项目绩效管理。一是细化制定并印发《关于印发2024年辽宁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通知》,实行县级自评、市级全面考评、省级抽查核实并对各市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纳入明年项目资金分配依据。二是指导各地研究落实绩效管理指标,进一步完善培育实施流程环节,加强日常工作开展、信息数据和档案资料的整理留存。通过绩效管理,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扎实推进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

  二、特色和创新做法

  (一)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合作最优化。一是整合优质资源。高质量推进省级重点班,向内挖掘业务处室在生源选调、师资推荐、考察基地选取上的优质资源,对外利用各培育机构组训管训、教培经验等方面优势,共同推敲团建、开班、实训活动等方案,深入探讨培育计划环节,形成资源互补。二是注重部门间合作。加强与共青团、妇联、交管等部门沟通协作,调研摸底农民实际需求,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举办高素质青年、女农民等专题培训班,共培育16-45岁青年农民5388人,占总人数55.3%;培育女农民4142人,占总人数42.5%。针对农村交通安全风险,协调省交管局安排农村交通安全课,为春耕秋收创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二)针对学员需求,推进培育精准化。一是精准摸底培训需求。指导各机构在培训前开展经营主体的摸底调研,为精准培育奠定基础。二是紧盯产业发展趋势。设计无人机植保飞防培训内容,线上授课与线下实操相结合,创新打造职业培训+技能证书一体化培训模式,让230余名学员取得植保无人机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无人机操作合格证。三是精准选取考察基地。省级农业国际贸易班组织学员深入11个行业头部企业基地,组建学员企业联盟,建立企业数据库和交流平台。

  (三)创新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在线学习等教学模式的运用,既能解决农民工与学矛盾,又能满足农民就近就便学习需求。省级玉米单产提升班采用学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量身定制了《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和支持政策解读》网课。锦州市创新三进课堂教学方式,将直播间搬进课堂、主播请进课堂、农产品带进课堂,开展电商直播实训,帮助农民拓宽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好高素质农民常规班和专题班培育。2025年,我省围绕船东船长安全生产、乡土文化能人、农机手技能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数字化技能应用能力提升四个方向开展高素质农民专题班培育。围绕三农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开展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工程、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工程培育。

  (二)持续提高跟踪服务质效。整合全省农业农村专家资源,建立专家库,开展线上线下专家联合辅导,为农民提供获取咨询跟踪服务的通道。同时,组织市县对后续跟踪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情况反馈给专家。

  (三)不断建强教学师资队伍。指导培育机构加强专职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学培训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组织服务能力。组织各地遴选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农民讲师,壮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

  (四)打造农广校云平台。精准定位学员需求,创建辽农云平台,集成直播、录播、监管等功能,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等制作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将农广校已有的线下课程、培训资料、农技推广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整合到云课堂平台。空中课堂方面,借助辽农云平台开展直播培训,组织农民学员相聚云端教室,实现农民与专家的直播见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不断线的技术支持。

  (五)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田间学校体系。将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成农民田间学校,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任校长,负责协调服务和日常管理。

   人:高琼

  联系电话:024-23448271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