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1320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建〔2025〕80号
张庆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辽宁耕地土壤退化难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重点,创新思路,着力推进土壤退化治理,为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关于“强化宣传引导”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积极组织协调中省直媒体,大力宣传我省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力度,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创造有力舆论支持。2024年以来,农民日报刊发《陪护好黑土地 筑牢辽北粮仓——辽宁省铁岭市黑土地保护利用观察》,人民网刊发《辽宁组织实施6项国家重点专项 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新闻》《辽宁晚新闻》栏目刊播《筑牢耕地保护屏障 全方位守护沃土良田》、《阜新:科技赋能“沙化耕地”变身“智慧良田”》《护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我省加快补充耕地项目建设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科技提升玉米单产 让更多耕地成为“吨粮田”》。辽宁广播电视台北斗融媒客户端播出《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落地抚顺》《全力以复跑出灾毁耕地修复加速度》。辽宁日报刊发《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成功出让》《盘锦近万亩新增耕地首季丰产》《我省6月末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7743万亩》《今年全省补助405万亩耕地深松作业》等报道,有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省农业农村厅依托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等工作,加强耕地保护宣传培训,提升耕地保护意识。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深入现场采访,对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提炼,树立一批典型样板,营造全社会关心耕地质量保护的良好氛围。二是丰富宣传方式。在加强主流媒体宣传的同时,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发放印制技术挂图、宣传条幅、设立广告牌等形式,宣传黑土地及耕地质量保护重要意义、实施成效等。
下一步,将继续强化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土地退化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保护土地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二是定期开展以土壤退化与保护土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土壤退化的原因、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紧迫性。三是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推动土地保护进校园,通过约请专家向学生传授土壤科学知识和环保理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土壤意识。
二、关于“强化培训指导”
团省委注重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人才,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推荐评选工作,选树乡村振兴领域优秀典型,培养凝聚一批乡村治理青年人才,发挥青年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将耕地土壤保护意识融入到各项主题活动中,通过宣讲会、报告会、事迹分享会等活动形成广泛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各界关注度,营造全民保护耕地土壤的良好氛围。
团省委与农业农村部门协作联动,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面向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开展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工作,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加入耕地土壤保护相关内容,在师资力量筹备上聘请生态治理领域专家,开展耕地保护建设培训,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抓实培训内容、做好跟踪服务,推进培育工作走深走实,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高素质青年农民队伍,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水平。
省农业农村厅结合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等项目,开展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一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各级农技人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面临的实际困难,推动农民学习运用黑土地保护技术,促进技术落地生效,提升项目区农民保护意识。二是加强技术示范展示。通过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发挥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采取现场观摩等方式,展示技术,宣传效果,用实际成效带动周边农户。
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各级专家指导组作用,组织专家对基层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技术指导,采取实地讲评、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培训,鼓励各地结合生态林保护,在其周边耕地上实施秸秆还田等保护措施,在提高耕地肥力水平的同时,推动生态保护。
三、关于“耕地质量监测”
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为重点,坚持科学布点、持续监测、定期评价,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一是加速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按照国家三普办要求和工作部署,截至目前,已完成所有外业调查采样点测试化验任务。同时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合审核的方式,组建了专业的数据审核队伍,制定了详细的数据审核标准和流程,并完成了第一轮数据审核工作。印发《辽宁省土壤普查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土壤普查全程质量控制和专家分片技术指导的通知》《外业调查采样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内业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外业调查采样验收方案》《内业测试化验验收方案》等文件,组织熟悉土壤学专业的100多名专家和3家省级质控实验室,分东、中、西分别成立外业调查、内业化验、数据审核3大区域专家组,各下设14个专家包片组,确保每个市有包片组长,每个环节有包片专家,全环节、全链条开展现场指导和质量控制。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省级培训班9期,分环节、分对象、分区域,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方式,对外业调查采样队伍、内业测试化验机构开展实地实训,强化实操演练,进行实训考核,确保持证上岗。
二是不断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以国家级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为重点,坚持科学布点、持续监测、定期评价,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一是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共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212个,逐步构建一个“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其中,国家级监测点43个,省级监测点765个,市级监测点278个,县级监测点126个。2023—2024年,我省在中央财政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中安排3096万元,规范765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每个监测点统一“三区两牌”标准,补强监测点数量不足、代表性不够、标准不一、监测指标不全等问题和短板。编制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跟踪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为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管理耕地资源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提供依据。结合黑土地保护项目,建设配备自动监测功能的监测点99个,进一步提升监测信息化水平,全面掌握黑土地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评估黑土地保护成效提供支撑。
下一步,全力完成土壤普查年度任务,巩固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加强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规范监测标准,丰富监测内容,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定期报告制度,全面掌握我省耕地类型、分布、数量、质量、保护和利用状况。
四、关于“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我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作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各市开展考核。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等多项考核合并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后,将继续将耕地保护数量指标作为考核重要内容。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以全省7773万亩耕地为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全省耕地质量等级。2024年,我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90等,较2020年(3.93等)提高了0.03个等级。
下一步,全力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年度更新制度和耕地质量等级报告发布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考核评价体系。
五、关于“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按照相关考核工作安排,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监测评价等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考核指标,每年对各市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
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持续将耕地质量保护作为党委、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乡村振兴等多项考核的重要指标,持续做好黑土地保护等绩效评价工作,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把耕地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
六、关于“加强监测与评价技术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省级耕地质量保护体系、科研教育等力量,组建了全省耕地质量监测专家指导组,举办了全省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技术培训班,强化耕地质量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耕地质量保护规范规章、管理办法、技术标准、考核验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并与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和攻关机制,逐步建立一支上下对应、深度融合、步调一致的耕地质量建设体系队伍。
下一步,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将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专家队伍,加强宣贯培训,稳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感谢您对我省耕地工作的支持,期待您的更多宝贵意见。
联 系 人:栾云云
联系电话:23447629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