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1349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建〔2025〕79号
王永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繁荣农村产业留住农村人口的建议收悉。您从提高农民种粮补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好文旅融合、优化人才政策、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电商新业态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相关部门,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省委一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留住农村人口和农村人才。
一、落实惠农补贴,畅通粮食购销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普惠制补贴已经成为稳定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省财政筹措下达资金52.8亿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轮作项目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省农业农村厅也针对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因素,从粮食价格、售粮进度、备耕资金、土地租金、农资价格、惠农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预判。
二是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粮食收购市场活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做好为企服务,印发《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开通了粮食收购资格备案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粮食收购备案办理网上“秒批秒办”,引导更多主体开展粮食收购,促进北粮南运通道的粮食购销总量逐年向好。
三是做好监测调度,加强物流运输协调保障。强化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全省设立102个价格监测点,粮食市场价格信息渠道进一步拓展。实施定期报告、分析研判,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解决秋粮收购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加强粮食铁路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做到随到、随装、随运。同时深入与港口合作,确保粮食尽快运至目的地。
四是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有效盘活闲置仓容。进一步加强省际、市际粮食产销合作,深入推进政府粮食购销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锦州港等物流节点优势,引导销区企业到我省建立粮源基地,扩宽购销渠道,盘活闲置仓容。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2024年先后与北京、重庆、福建、江苏等8个省份签订粮食产销合作战略协议,积极探索更紧密的合作方式。鼓励粮食收储企业为南方用粮企业提供代收、代储存等业务,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稳定合作经营模式。
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产业链增值收益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近三年,省财政累计筹措下达农产品深加工补助资金9.1亿元,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定额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06家,国家级85家。全省43家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营收1710亿元,同比增长7.1%。粮油、畜禽、水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稳步提升。
二是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统筹5亿元支持北票市等25家集聚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道路管网、数据中心等36个项目,进一步提升集聚区公用配套设施水平。盘锦港粮食物流产业园加速建设。
三是推动龙头企业扩量增效。通过龙头企业奖励、贷款贴息、设备补助、用地用能支持和金融对接服务,新培育十月稻田等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绿谷农业等91家省级龙头企业。举办沈阳食品产业发展大会等73场招商推介活动,全省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18个,投资总额495亿元,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500个,完成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7.1%。
四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53家农业企业、330个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分拣、冷藏、包装等产地加工,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库容23.4万立方米。支持6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补助1.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7.4亿元。推进稻杆板材、食用菌棒等12个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1908家,比2023年增加159家。
三、做优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一是建立特色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制定《辽宁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确定25个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打造41个优势区,建立 “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专家团队”推进机制,为进一步聚力推动重点产业、探索典型模式、示范引领全省特色产业发展,省政府确定了草莓、蓝莓、人参、海参等10个具有辽宁特色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由省政府领导“一对一”牵头推进。
二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各地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开展文化与非遗、文创与乡村等相融合的特色精品主题活动,培育了以“六地”红色旅游、滨海旅居、森林康养、冰雪旅游为代表的精品项目。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个、总数达到8个,新增美丽休闲乡村 7个、总数达到73个,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0个,总数82条,其中2条线路入选国家“乡村有古建”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提升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发挥乡村各类资源优势,实施“乡村旅游+”,融合文化、农业、手工业、体育运动、医疗康养等多种乡村旅游资源,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利用现有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基地、文化场馆等改建或扩建一批非遗工坊,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为游客提供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四是培育乡村旅游消费场景。精准分析消费需求、市场现状,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多样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微改造、精提升,引进精致小项目丰富产品供给,扶持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文创产品开发。培育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成一批沉浸式乡村体验新空间。开展文化和旅游科技融合及创新成果推广,创新性开发智慧应用场景,推出符合乡村实际的体验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拥抱新技术。
四、优化人才政策,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打造引进留住人才良好环境
一是培育高素质农民。2024年,省财政筹措下达资金1.2亿元,支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以及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民素质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升。
二是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在“兴辽英才计划”中单独设置农业专家项目,制定出台《农业专家项目实施细则》,每年拿出约100个名额,评选一批在涉农领域科技研发、基层农技推广、农业农村改革政策贯彻落实和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人才。2022年至2024年,累计评选产生两批“兴辽英才计划”农业专家172名,为我省农业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是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注重向农村基层一线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开展返乡入乡创业监测调查和农村创业园区(基地)调度工作,全面掌握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业情况以及我省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建设和运营情况。举办创业大赛,遴选优质项目,培育领军人才。
四是创新人才柔性机制。坚持从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一线实际出发,对符合中央及省委相关政策的地区,鼓励探索开展“校聘企用”政策,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让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做好在辽专家服务保障工作,在科研奖励、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服务、出行旅游便利等方面提供保障。
五、培育电商新业态,培养电商人才队伍,提升农民增收技能
一是培育壮大农村电商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我省草莓、蓝莓等10个重点农业特色产业,支持从事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商业务。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开设“辽农优品”官方宣传账号,制作发布特色农产品创意短视频,设立京东“辽农优品”官方辽宁特产馆,遴选辽宁特色的农产品上线销售。
二是持续发挥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和重点培育的县域电商直播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资源对接、互动交流、组织参展和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基地的电商直播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仓储物流、直播带货、品牌推广、交流培训、供应链整合等综合服务,吸引省内外优质企业和人才向农村聚集。
三是鼓励和支持我省县域企业通过电商直播新业态拓展市场渠道,结合我省县域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拓展辽宁特色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激发对辽宁县域美好风光、特色文化的向往,赋能县域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繁荣农村产业留住农村人口。
四是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队伍。结合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依托有关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培训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实操培训、专题培训,建立和壮大本地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电商技能培训,引导外部师资支持,定期到乡村指导和教学,强化培训、实习、创业就业衔接。组织农村电商人才积极参与电商讲师大赛、电商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农民依托电子商务新业态实现创业就业提供人才培训支持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支持提升农民素质及技能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留住和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在绿水青山间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发展献智出力。
联 系 人:倪红涛
联系电话:024-23447808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