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1360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建〔202597

邓春依代表:

  您提出的稳产能、强科技、优补贴、重服务、兴业态等方面建议,对我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具有建设性意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排名全国第13位,同比提升2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1908家,同比增加159家。在农产品加工业的牵引带动下,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2.11,较全国比值低0.23。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您提出的劳动力流失、缺少企业兜底、基础设施薄弱等制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我省全面启动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加快补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工作措施如下:

  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出台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提高大豆亩均补贴标准,调动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372.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任务。进一步扩大高产集成技术应用范围,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面积205万亩,是上年5倍,实现大面积大幅度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建立资金清算专用账户,制定全流程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争取任务和资金创历史新高,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到61%、保持东北地区首位。加快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具、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具增长超过20%。出台《种业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加强种源技术攻关,遴选推介粮油作物优良品种85个,推动宏硕等3家企业成为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持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破解用地难题,新建、改造设施棚室10万亩,完成2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新建国家级海洋牧场6个、居全国首位。

  二、发挥科技驱动作用

  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出台《农业专家项目实施细则》,2022年至2024年,累计评选产生172名在涉农领域科技研发、基层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人才。投入科研经费1.2亿元,组织实施食品重要功能物质的挖掘和功能作用研究、功能性脂质的生物合成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在全国首创首席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农民技术员培训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每年动员1000名以上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推广优良品种、示范先进技术等科技服务,依托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每年培训2000名农民技术员。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创建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机补贴省级集中发放,促进老旧农机具升级换代。

  三、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完善顶层设计,印发《食品工业大省发展规划(2023-2027年)》,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方便食品、酒水饮料等六大食品产业,全省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增速,2024年达到4.6%,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狠抓项目招商,发布政策清单,编制项目手册,举办农业招商推介活动72场。2024年,全省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粮油项目26个、投资额106亿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127家企业新增、更新先进加工设备,新增中粮米业(沈阳)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国投生物能源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围绕粳稻、大豆等产业链,争取国家产业融合项目资金3.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8亿元,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达到7个。

  四、强化行业服务保障

  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市、县三级服务机制,修订省级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办法,细化生产性服务等5类企业标准,做好用地用能支持和金融对接服务,新培育十月稻田等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绿谷农业等91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0万户,同比增长8.1%。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展会,组织开展辽粤、川渝等省际招商对接,推动更多企业积极走出去,扩大市场影响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分别达到6.4万个、9.6万个。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制定全国首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竞价服务规范》,全省交易集体资源资产8209宗、同比增长23%。支持25家集聚区升级配套设施,完善金融、物流等服务功能,推动沈北集聚区金融服务食品工业特色支行、盘锦辽滨集聚区粮食物流产业园建设。组建粮油、畜禽重点实验室群,完善技术指导、产品研发、科研资源共享等创新服务,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五、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制定《辽宁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25个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打造41个优势区,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专家团队推进机制,为进一步聚力推动重点产业、探索典型模式、示范引领全省特色产业发展,省政府确定了草莓、蓝莓、人参、海参等10个具有辽宁特色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由省政府领导一对一牵头推进。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发挥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和重点培育的县域电商直播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企业提供仓储物流、直播带货、品牌推广、交流培训、供应链整合等综合服务。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开设辽农优品官方宣传账号,制作发布特色农产品创意短视频,设立京东辽农优品官方辽宁特产馆,遴选辽宁特色的农产品上线销售。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以六地红色旅游、滨海旅居、森林康养、冰雪旅游为代表的精品项目。新增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个、美丽休闲乡村 7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0个,其中2条线路入选国家乡村有古建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以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和项目库为抓手,推动各部门项目协同安排、高效配置。编制《2024年乡村建设行动任务清单》,涉及水电路网等1244项建设任务,总投资317.8亿元。农村环境整治持续深化,新增垃圾收集设施1.74万个,垃圾转运设施1165个,新建垃圾焚烧厂6座,创建小型化垃圾焚烧国家试点县2个,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3个地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将农村环境净化整治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和省委、省政府督查计划,建立问题发现整改联动机制,对公路、铁路、河湖、村屯及周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展部门联合巡检。出台《农村环境标准化管理指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推动各县完善日常管护、实施标准化管理。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容易改造提升、便于补齐短板、可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庄,建设1056个美丽宜居村。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您提出的建议持续发力,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产业补短板、强链条,一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良种、良技、良机推广应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实验示范主体,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二是持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实施固贷贴息、农产品设备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强化产业项目服务,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企业以商招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和价值,盯住名特优产品,做好品牌包装,讲好品牌故事,集中资源力量开发一批特色品牌。严格质量监管体系和追责制度,维护品牌形象。四是打通市场流通各环节,联合大型商超建立产地直采基地,或与重点企业签订年度订单,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引导快递企业加大县级处理场地建设投入,提升处理场所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鼓励建设县级综合性分拨中心和寄递公共配送中心。五是大力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与直播平台的渠道优势,培育本土直播团队。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开发稻田画观光、农事体验、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

   人:乡村产业发展处 张贺

  联系电话:024-2344780818900949956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