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1378号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建〔2025〕66号
李展超代表:
您提出的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创新、深化品牌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等建议,对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重要举措。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3744亿元,排名全国第13位,同比提升1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3.5%,规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4.6%,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2.2:1,同比增长0.1个点。白羽肉鸡,饲料,大豆、稻谷加工量分别在全国排名第2、4、5、6位。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您提出的产业总体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我省实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工作措施如下:
一、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产业集群、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与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510亿元、2720、1040亿元,同比增长5%、4%、5%。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企业集群,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省、市、县三级服务机制,修订省级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办法,细化5类企业标准,做好用地用能支持和金融对接服务,新培育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1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1908家,同比增加159家,禾丰食品在白羽肉鸡领域做到亚洲第一,桃李面包在烘焙行业做到全国前三,十月稻田成功上市。累计建设119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0万户,同比增长8.1%。搭建农村基层一线人才创业平台,持续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企业,对437个返乡创业项目开展调查。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推动新民市、盖州市入选2024年度国家首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市)建设名单,新增东港市、大石桥市等2个省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库容23.4万立方米。优化“北粮南运”保障方案,新增5条南北协同粮食航线,港口、铁路年发运粮食占东北粮食总产量的38%。建设43家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支持25家集聚区升级配套设施,完善金融、物流等服务功能,推动沈北集聚区金融服务食品工业特色支行、盘锦辽滨集聚区粮食物流产业园建设。
二、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
牵头实施食品重要功能物质的挖掘和功能作用研究、功能性脂质的生物合成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等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经费9170万元,组织实施20余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支持大连工业大学、渤海大学等高校建设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聚焦农业产品深加工、生鲜农产品储存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集中攻关。打造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2个、重点实验室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技术创新中心17个、中试基地1个、产学研联盟32个。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实施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举办对接活动73场,吸引超过100所高校、2000家企业参与,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5000项,全年转化科技成果7395项,转化金额37.18亿元。组建160余个科技特派团,选派13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涉农县区科技特派团全覆盖。
三、做好“辽字号”品牌培育和推广
坚持产管并举,制定《辽宁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确定25个特色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打造41个优势区,建立 “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专家团队”推进机制,确定草莓、蓝莓、人参、海参等10个具有辽宁特色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由省政府领导“一对一”牵头推进。出台《种业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做强辽宁地方特色需求,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源保护和技术攻关,建设省级种质资源库,支持特色品种研发和选育,国家级优势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数量达到22个。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累计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3个,积极培育具备规模的大型市场流通企业对产品进行销售,推动辽农优品进入高端市场。开展农业品牌建设行动和全媒体宣传行动,开设抖音官方号、京东“辽农优品馆”,出台《辽宁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规范》,新增沈北清水大米等7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佳玉大米等31个知名农产品品牌。统筹安排3600万元资金,在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高铁站,王府井等重点位置大屏开展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宣传。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展会,开展辽粤、川渝等省际招商对接,推动更多企业积极“走出去”,扩大市场影响力。
四、强化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实施农产品深加工补助项目,累计安排9亿元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更新设备、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给予新认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围绕粳稻、大豆等产业链,争取国家产业融合项目资金3.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8亿元。统筹运用国家设备更新、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狠抓项目招商,发布政策清单,编制项目手册,举办农业招商推介活动72场。今年前4个月,已开工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81个,完成投资33亿元,同比增长26%。制定全国首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竞价服务规范》,全省交易集体资源资产8209宗、同比增长23%。更新发布137款“三农”金融产品清单,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活动,支持金融机构走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了解融资需求。召开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要求银行机构加强涉农贷款定价管理,合理确定贷款利率,规范与第三方合作,引导降低收费水平,必要时应与收费过高的第三方机构终止合作。按月监测银行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利率,按季对利率过高的机构和地区进行通报。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深入推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服务保障等工作,全面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出台粮油、畜禽产业集群振兴方案,强化工作专班推进机制,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和重点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持续实施固贷贴息、农产品设备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二是发挥粮油、畜牧业重点实验室群科技支撑作用,聚焦产业发展难题凝练科学问题,组织高校院所、企业等成员单位协同攻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组织重点实验室群开展技术发布、成果对接、项目签约、学术论坛等科技创新活动,促进食品行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三是着力提升“辽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和价值,盯住“名特优”产品,做好品牌包装,讲好品牌故事,集中资源力量开发一批特色品牌。严格质量监管体系和追责制度,维护品牌形象。四是优化企业和项目服务,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企业以商招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做好“三农”金融工作,协同相关部门推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走深走实,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发展。
联 系 人:乡村产业发展处 张贺
联系电话:024-23447808,18900949956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