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委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22号关于农村产业扶贫的建议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5日
  • 编辑:农业厅办公室审核员一
  • 来源:

  辽农建〔2018〕68号

沈国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农村产业扶贫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总体情况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从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吹响了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到党的十九大,将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十八大以来,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主动谋划、超前作为,科学研判形势,统筹部署实施:一是立足省情,着力完善政策体系。以《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作为政策主体,在2016年谋划了“1+12”政策框架。2017年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辽宁省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关于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支持15个重点贫困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18+N”政策体系; 

 

  二是转变思路,大力推动精准扶贫。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六个精准要求,以开辟扶贫开发新路径为重点,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实现由大水漫灌精准滴灌转变;以探索扶贫资源使用新方式为依托,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实现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为关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试点推广特色农业、旅游、光伏、电商、资产收益等产业扶贫工程,实现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以完善扶贫考核体系为保障,完善贫困人口识别和扶贫对象退出机制,稳定脱贫成效,实现由赶进度、抓指标向重实效、提质量转变。 

 

  三是聚焦问题,明晰当前形势任务。当前,扶贫开发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确保我省10个深度贫苦县脱贫摘帽和58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出列任务十分艰巨。24万剩余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扶贫开发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扶贫举措有待完善,脱贫成效仍需稳固,质量效益亟待提高。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精准扶贫对于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吸引项目资本投入,积蓄发展优势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省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确保同步实现小康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提升我省产业精准扶贫成效的重点举措 

 

  产业精准扶贫是一项集创新性、系统性、协同性于一体的宏大工程。抓好产业精准扶贫,一要坚持辩证思维。要深入调研、把握实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厘清问题的主次、找准问题症结,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谋良策、出实招;二要秉持系统思维。谋划产业政策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分类推进,要充分考虑各项政策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着力推进环境、产业、文化、教育、制度、管理等改革的良性互动,形成扶贫政策的聚合效应;三要树立战略思维。要善于把握发展趋势,理性判断是非得失。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要着眼工作部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立足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勇于变革,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忠实履职尽责,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蓝图上不断创造佳绩,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构建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为充分发挥产业精准扶贫在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牵动作用,科学谋划我省产业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框架,作为全省产业精准脱贫领导小组牵头部门,我委着力组织研究出台专门政策:一是在充分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16家省(中)直部门编制出台了《辽宁省产业精准脱贫规划(2016-2020年)》,依据有劳动能力(劳动技能)人口分布和相关区域产业布局,明确了十六项精准脱贫特色产业,敲定了十一项重点工程,初步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二是围绕我省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的决策部署,着眼于完善目标任务,细化责任举措,强化产业精准脱贫政策的接续性和时效性,我委牵头编制了《辽宁省产业精准脱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全省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的通知》(辽产脱贫办〔20182号),明确了年度主要任务、工作安排和保障措施,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能的贫困人口,统计脱贫需求,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举措:一是筑牢基础,推进一县一业建设。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着力建设设施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扩大标准化畜禽养殖规模,提升健康水产养殖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以第一产业的转型发展推高农业质量效益,夯实产业扶贫的关键基础;二是完善举措,丰富扶贫方式内涵。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切实带动乡村种养业、手工业、物流等相关行业和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广泛应用,铸就产业扶贫的动力引擎;三是精准施策,构建扶贫资源台账。实施省市县扶贫项目三级清单化管理,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统筹和规范项目资金落实,实现村村都有脱贫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或至少参与一个扶贫产业项目。着力推动扶贫项目与贫困人口的精准匹配,切实提升扶贫项目建设成效。着力加强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强化产业扶贫的政策保障。 

 

  (三)壮大产业精准扶贫力量。一是认真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有关部署,向我省深度贫困地区选派一批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经验丰富的干部赴乡镇任职或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在观念引领、产业带动、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当先锋、做表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强化产业扶贫人才支撑。 

 

  强化人力资本开发,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以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以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继续实施乡村三支一扶人员招募计划,充分发挥三支一扶人员聪明才智和业务专长,进一步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力量,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四)补齐扶贫基础设施短板。认真落实全省扶贫开发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主体责任,做到协同发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我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突出问题。一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十三五时期农村公路扶贫规划》,着力优化贫困地区公路网络布局,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全省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认真落实《辽宁省商务厅 辽宁省公安厅 辽宁省交通运输厅  辽宁省邮政管理局 辽宁省供销合作社关于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方案》。完善农村商贸物流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农村商贸物流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农村商贸物流市场主体,积极整合农村商贸、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等网络资源,着力构建低成本、广覆盖的系统化配送网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着力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大力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扩大光纤覆盖范围,提升光纤宽带应用水平,深入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速降费。逐步解决我省偏远农村地区农村宽带安装难、网速慢,网络信号不稳定等突出问题,为我省深度贫困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奠定坚实基础。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 

 

  201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