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第1411010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31日
  • 编辑:李滨
  • 来源:

刘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现状

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为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023年,继续在全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紧密衔接生产技术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实施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团队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信息化应用等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着力培养农民市场品牌意识,提升规划、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进我省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规范健康发展。实行 “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培育模式,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素质素养提升为两条主线,在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生产实践和跟踪服务。

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三类协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培育方法,健全工作体系,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加强创业创新群体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也存在您提到的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全、渠道不通、农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学习培训与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特点结合不紧、涉农教育培训部门较多培育实效不高等问题,根据您的建议我厅积极与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金融监管局、省科协等部门进行沟通,明确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措施、路径。

二、下一步继续改进工作的措施

根据您的建议和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我厅及涉及到的省直部门计划在优化培训体系、搭建培训平台、创新培育模式、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综合发力,提升培训质量,推进培育工作提档升级。

(一)优化体系建设,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持续提升农广校培训组织能力,强化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支撑。注重吸纳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参与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用好科技、教育资源,服务农民综合素质和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鼓励农业企业投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有偿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提升社会机构培训质量。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生产主体及涉农经营服务主体专业人员纳入师资队伍。

二是积极落实好职业院校育训并举职责。印发《关于进一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职能的指导意见》,指导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发挥培训职能。连续多年,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辽宁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抚顺市特产学校等多家涉农院校承担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培训逾千人次。其中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充分发挥院校优势,为推动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加快培养人才队伍提供院校支撑。

    (二)搭建培训平台,开展训后跟踪服务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一批区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示范校20所;积极服务县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建设20个左右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完善新型农民工培训体系。

二是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引导院校紧密对接产业和群众就业需求,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一校一案”,增强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全省已开设农林牧渔大类专业25种、布点46个,在校生15800余人。

三是组建团队开展训后跟踪服务。组织协调农业农村系统相关管理和技术力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专业队伍,为技术技能提升类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帮助产业发展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支持。创造机会条件,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论坛、展会、技能比赛和农产品交易活动等。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

(三)创新培育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式培训

一是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能力发展、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建设等内容。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重点围绕生产组织、主体管理、智慧农业、市场冷链、信贷融资、风险防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食品工业大省、产业集群、海洋渔业等,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

二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培训。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在“云上智农”APP上,经营管理型培训班全面推行“线下84学时+线上36学时”培训模式,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班全面推行“线下48学时+线上8学时”培训模式。在云上智农平台,采取线上直播、录播的方式,推出全省农民素养提升线上系列公开课,面向小农户开展不超过1000个培训班的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

三是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优质资源推介活动。遴选推介优秀学员、名师名课、优质教材,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全省共享。聚集更多优质资源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培育基地库和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调动培训基地和培训师资的积极性,让更多优秀培训基地和培训教师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育工作,培育资源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库和师资库进一步优化更新,全省培训基地库和师资库分别达到270个和1453人,3组名课名师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首届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

(四)完善培育保障,落实各项措施

一是支持农民提升受教育水平。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学员纳入高职扩招范围,畅通农民参加学历教育的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用好高职扩招、“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政策,不断提升学历层次,积极争取学费减免等补助政策。推进农民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衔接班。

二是推动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金融服务三农。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机制,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政策宣传推广,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对创业担保贷款的相关费用能减尽减、能免尽免;完善便民服务,在全省范围推广“一站式”审批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省(不含大连)新投放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约48亿元,存量贷款84亿元,直接扶持涉农创业主体8.5万人。

三是落实好涉农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措施。继续将涉农职业纳入职业培训政府补贴目录,增强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开设农业相关专业,发挥技工院校培养农业技能人才的载体作用,落实技工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资助政策。提高涉农职业培训服务水平。突出培训的实用性,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实行“菜单式”和“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四是开展有利于职业农民从业创业的典型宣传报道。在

省直主要媒体刊播“让农业人才‘活水’浇灌美丽乡村‘沃土’朝阳市双塔区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辽宁省围绕新职业新业态设立职称评审专业”;在农民日报、辽宁日报分别以“辽宁:空中课堂为农民‘充电’”“定了!辽宁今年要培训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超1.5万”“辽宁老乡,13-15日,空中课堂来了”“3天,60万人!空中课堂,落地田间”为标题,报道了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开展情况。通过新闻媒体报道,不断宣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继续多方争取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措施

一是持续完善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人才贯通一体化培养。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涉农类专业,增加我省农业专业人才供给。

二是进一步用好用活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助力农民就业创业、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开展信贷直通车活动,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实现融资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发挥科协组织和智力资源优势,编制农民培育相关科技类、科普类培训课程,开展农民培育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吸纳专业及行业领域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协会会员。联合涉农高校建设科技小院,把科研课题建在农事企业,把科研工作搬到田间地头,相关涉农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入驻小院,助力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面向农户开展新技术、新技能培训活动。建设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提高基地科普服务三农能力。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