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030535号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 补齐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技术短板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2日
  • 编辑:农业厅办公室审核员一
  •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

 

  辽农提〔202037  

  隋国民、邹剑秋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 补齐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技术短板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省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围绕我省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补齐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技术短板,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及取得成效。 

  (一)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建由科研院校、涉农龙头企业组成的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巩固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成果。鼓励学科专家常驻试验示范场,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促进科研院校科技服务与农业产业需求、专家团队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效对接,探索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利益共享的一条龙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科技成果转得了、接得住、用得上、留得下。 

  2.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辽宁创新团队建设。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农科教发〔20085号)要求,我省从2010-2015年,省财政每年给予每个团队150万元的资金支持,先后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蔬菜、花生、水稻、果树4个产业辽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整合了农科教、产学研各方面优势力量,实行首席专家+专家团队+基地县运行模式,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团结协作、合力攻关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近几年,从国内外引进品种资源532份、选育新品种35个(系)、集成新技术29项、制定栽培技术规程21套,有力地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3.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重点依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广泛集聚农业科技资源,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合作,引进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开展试验示范,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服务组织、乡土专家广泛参与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深入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围绕我省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省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有效地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推进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省农业农村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任务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全省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并制定方案,主要采取分层次、分专业、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省重点班、市普通班和县培训班三类)。分别在认定的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进行,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广大农技人员的认可。去年,全省培训编制内基层农技人员数4310人,其中,连续不少于5天脱产业务培训农技人员3944人(种植业2144人、畜牧业1650人、渔业150人);培育农技推广骨干人才366人(种植业225人、畜牧业117人、渔业24人)。 

  二是注重长远发展,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我省加大了对自有产权基地建设力度,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用于自有产权基地建设资金不低于30万元,切实通过支持自有产权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整体水平。全省建设长期稳定试验示范基地数264个(种植业192个、畜牧业47个、渔业25个)。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抓好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遴选培育。针对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省农业农村厅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农户自愿的原则,按照遴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条件、程序和要求,全省遴选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9915个(种植业12402个、畜牧业6883个、渔业630个)。通过签协议、明责任、结对子,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工作,切实使每个示范主体带头使用新技术、新品种、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协助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推广、技术信息采集和项目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是加强遴选推介,加快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技术需求,省农业农村厅围绕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组织遴选推介年度农业主推技术44项(种植业25项、畜牧业13项、水产业6项)。并形成了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到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和示范主体,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提高了全省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到位率。 

  五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示范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兴农等要求,经严格组织遴选、落实指导经费、认真组织对接、科学制定方案, 2018年示范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10项、示范县30个(每项技术模式选择3个)、组建10个指导专家团队,形成一批贯穿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优质绿色增效技术体系,构建可复制、可推广、节本增效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在技术模式适宜推广范围内以县域为单元,组建技术指导专家团队,形成当地技术操作规范,依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等开展展示推广,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促进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推进全省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被农民日报宣传报道。 

  2.构建了农业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省农科院与中国农村中心开展战略合作,由省农科院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围绕绿色稻米、专用玉米、优质花生、大豆、蔬菜、柞蚕、食用菌、中草药产业、花卉、特色杂粮、海洋牧场、淡水渔业、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粮油作物等20个农业生产链条,以科研+龙头企业产研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建立板块式、网络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3.发挥了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省农科院34个研究机构600多名科技专家长年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构建了覆盖全省14个市、50余个县区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新品种513个、新技术1000余项,育成品种和技术年应用面积3000-4000万亩,创经济社会效益50亿元。对口帮扶5个县、10个村,为全省1043个乡镇、村和76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为我省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地方经济发展。围绕我省园区建设、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需求、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等开展决策咨询和规划设计服务,完成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重点农业发展规划等30余部;设计完成创意休闲农业园区50余个,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农业新业态、新产业样板。 

  二是依托项目实施,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样板。以项目为载体,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大力推动人才、技术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十一五以来,实施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村科技特派等各级各类科技推广项目累计1300余项,经费3.94亿元,累计推广面积1.8亿亩。在2019年开始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项目,打造3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70个科技引领示范企业,其中北镇范屯村、岫岩暖泉村、喀左大营子村3个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 

  三是加强科技共建,促进地方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持续与10个市开展科技共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选派13名科技副县长、21名科技副乡长和50名第一书记,组建了45个科技共建服务团,在全省50余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实施科技项目242项,建立示范基地、乡镇、村1043个,新增经济效益50多亿元。 

  四是实施精准扶贫,培育致富农业产业。承担省内5个贫困县、10个贫困村的扶贫任务,精准科技扶贫取得扎实成效。义县新增果树30多万亩,果品出口东南亚;建昌优质早金酥梨、特色杂粮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庭院特色果树亩产值超5000元;岫岩食用菌、柞蚕扶贫,相关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在兴城、彰武扶持产业示范基地41个,扶贫农场26个,出口花卉、食用菌、精品果树等一批扶贫产业落地见效。创新建立政府+科技+企业+农户科技+”产业扶贫模式,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省农科院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19年,派驻义县科技副县长王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兴城科技扶贫引领共建模式被国务院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评选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五是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工作,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组建59个科技特派团,推广新成果590项,建立示范基地179个,每年培训农技骨干、乡土能人、种植户等4万余人次,有力支撑了大连小浆果、朝阳设施蔬菜、凌源花卉、盘锦稻田养蟹等一县一业产业发展,促进人才、科技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201910月份召开的国家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省农科院(全国43家)和省农科院派驻的科技特派员张青(全国92名)获科技部通报表扬。 

  六是深化科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销对接。为全省76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选派科技骨干到企业兼职、挂职,技术支撑企业产品升级和品牌创建。扶持了铁岭伊农(蔬菜)、大连金穗(蓝莓)、抚顺富春(苹果)、葫芦岛正业(花生)、锦州玄宇(食用菌)等一大批知名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其中张青兼任海城三星公司总经理,打造了全国最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带动农户年增收10亿元。 

  七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组建300名专家的讲师团队,以50次以上,现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次。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2019年,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健全5G引领的智慧农业技术体系等。针对我厅关于智慧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结合三农服务的需要,以12316“三农服务平台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合话务、语音、微信服务号、APP实现的视频等方式实现与农民互动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畜禽养殖等涉及生产技术的服务,充分发挥平台的服务优势,汇集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农民乡土专家300余名涉及农业、畜牧、水产、果树等各方面的专家,实现集政务服务、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等农民需要的精准服务,将分散的农户通过互联网一对一实现技术推广和问题解答,仅2019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介农业生产技术149项,面向全省提供的服务总量为47.31万例,通过移动端微信服务号、手机APP、视频直播等服务的总量为244.5万次。依托星火燎原计划,面向农村创业青年,开展电商培训,2019年累计培育700余人,通过各种途径和资源,把基层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送给农民,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围绕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补齐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技术短板的建议,在巩固好现有的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恢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辽宁创新团队建设。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恢复原启动的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辽宁创新团队(果树、水稻、设施蔬菜、花生)建设基础上,计划再启动玉米、大豆、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花卉6个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面优势力量,实行首席专家+专家团队+基地县运行模式,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团结协作、合力攻关的局面,引领、带动和促进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普及。省科技厅全年拟派驻省级科技特派团(组)10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500名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组派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布局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按需开展农技推广培训。2020年计划举办种养殖及网络营销等专业培训班15个,重点培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培训人数1500人次。支持农业双创。拟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科技特派员、农民技术员领办创办星创天地、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遴选和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全年培育省级星创天地30家以上,国家级星创天地20家以上。 

  (三)加快推进涉农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省教育厅依托沈阳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进一步提高高校涉农领域科研攻关能力。下一步加快推进涉农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涉农产业提供科技支持。 

  1.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依托沈阳农业大学,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畜牧兽医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高校创新资源快速推动涉农领域经济发展,提高涉农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2.强化主动服务地方能力。继续组织高校专家进园区、进企业、进农村,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促振兴活动,为涉农领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高校深入地方和企业调研,切实掌握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等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加快推进涉农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四)深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省农科院紧紧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 

  1.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一是实施顶层规划科学决策专项行动。以辽宁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智库建设为契机,筹建辽宁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进一步汇聚全院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和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顶层设计工作,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规划引领服务。二是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引领项目和科技特派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充分展现科技的显示度,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打造辽西高效旱作节水、东部特色生态、西北部沙地生态、南部优质果品、中部现代都市、沿海水产养殖等区域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三是实施院地共建区域增效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与阜新、抚顺等10个市的科技共建工作。围绕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和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整合全院科技资源,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模式,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实施科技服务产业提升专项行动。继续推进专家进企业科技入社工程,扶持一批农业科技企业,打造带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典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凸显农业科技的贡献度;加强辽宁农村科技服务商城等网上平台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构建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衔接,拉长成果市场化转化短板。五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项行动。整合各类项目和专家资源,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围绕重点产业基地,针对县、乡、村涉农部门管理人员和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等基层技术骨干开展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每年培训200万人次。 

  2.实施科技扶贫示范引领专项行动。一是实施科技扶贫示范引领专项行动。在兴城、彰武继续科技扶贫示范引领项目,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科技+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为全省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示范样板。二是推进对口帮扶地区扶贫工作。加大对帮扶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培育和壮大优势致富农业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建昌大屯杂粮”“阜蒙肉羊”“彰武明水地瓜”“义县精品果业绥中海洋牧场东部山区食用菌等产业扶贫典型。 

  3.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一是积极开辟推广项目资金渠道,进一步强化推广服务工作。继续争取省级科技推广类项目和资金,保持现有规模不缩减;进一步深化科技共建、科技扶贫、科企合作,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围绕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等需求,引导各类资金向科技服务三农集聚,保证科技服务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实施人才强院工程,强化科技推广工作人才保障。探索建立创新、推广、管理三类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好以实绩考核为导向的相关政策制度,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投身推广工作第一线;结合干部挂职工作,加强推广队伍带头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派到乡镇和村任职干部时,围绕当地需求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向科技推广人员倾斜,结合挂职工作开展科技推广服务。 

  (五)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将在我省的智慧农业建设中,依托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时代和未来5G时代信息技术平台优势,不断完善、拓展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和服务,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及时准确提供了广大农民,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保障,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六)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推广。以现有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搭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科研院校等资源,发挥成果、人才和平台等优势,深入三农主战场开展指导服务。一是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协同推进的农技推广体系。二是构建需求关联和利益联结机制,广泛集聚各类力量,推动省市县三级上下协同,政产学研推用六方主体左右协同,让需要的引领转型技术起来,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起来,让农技推广服务力量起来,将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依托示范基地整合人才、成果、资金等要素资源,构建链式模式让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实现推广服务力量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协同、技术信息供需协同。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