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030356号关于创建精品农业特区促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2日
- 编辑:农业厅办公室审核员一
-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
辽农提〔2020〕47号
民革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创建精品农业特区促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当前国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瓶颈,寻找新的农业增长点,引领带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贵委提出的建议站位高远、措施详实、针对性强,对于我省农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农业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略,发展精品农业,开发名特优新精细美农产品,积极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走集群化、产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一、以盘锦打造精品农业特区初现成效
近年来盘锦市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牢固树立“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创建盘锦精品农业特区,对于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引领盘锦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盘锦市创建精品农业特区比较优势明显
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盘锦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世界黄金水稻带之内,独有的偏碱性土壤生产出优质水稻,盘锦大米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先后被指定为2008北京奥运会专用米和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宴请各国领导人主食用米。盘锦海淡水交汇、苇稻湿地广袤,天然饵料丰富,昼夜温差大,盘锦河蟹膏满黄肥、肉质鲜嫩、风味独特,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珍品。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多年来形成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盘锦打造精品农业特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比较优势。
(二)创建盘锦精品农业特区工作措施有效
1、优化升级农业体系。一是产业体系。依托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联盟组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两大产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由同质竞争到合作共赢,共同推进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吸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引领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稻蟹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以国家稻蟹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国字号”项目加快河蟹产业优化升级。以高升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通过白炭黑、米糠油、大米蛋白等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利益链和价值链。依托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储粮粮油产业基地及益海嘉里、汇福粮油、京粮等龙头企业,在辽东湾新区打造东北最大的粮食加工及物流产业基地。二是生产体系。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以农业机械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成为全国首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构建农产品安全检测、监管、执法三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推广8个稻蟹种养标准化技术规范,扩大“二品一标”认证面积,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开展高产优质米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全市水稻优质品种覆盖率要达到98%以上,河蟹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是经营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不断增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培育壮大盘锦鼎翔米业、盘锦光合蟹业等60家龙头企业和208家家庭农场、1828家农民合作社,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围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盘山县国家级和大洼区省级河蟹出口示范区建设,不断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2、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红海滩+”“美丽乡村+”“互联网+”发展休闲农业,释放农业多功能价值,扶持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认臻”、“认养小二””等“互联网+认养农业”模式和品牌,扩大认养客户群。推进“互联网+农业”,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建设,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促进盘锦大米、盘锦河蟹销售,通过幸福小站、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村邮乐购”等项目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
3、发挥智慧农业作用。促进阿里云ET农业大脑项目落地,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智能化微工厂建设推动配方肥科学施用。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0%~30%。建设现代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广覆盖的海陆空立体观测网络,推广智慧农业手机客户端,实现“直通式”智慧气象服务。
4、扩大绿色发展成效。在全国率先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专项行动,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5%和10%。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开展粪污处理分户收集、统一处理试点,加快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4%以上。依托盘山县、大洼区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料化”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保障措施落实逐步压实。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盘锦市精品农业特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区、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县区和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盘锦精品农业特区创建工作。二是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精品农业特区管理体制,特区建设采用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为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精品农业特区管理体制扁平化、开发建设市场化、产业发展高新化、管理服务高效化。三是政策保障。在充分利用国家稻蟹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现有政策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重点围绕标准化种植、特区建设、仓储物流、交易市场、品牌创建、高新技术、研发创新、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领域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形成集聚效应。四是科技保障。推进阿里云“ET农业大脑”项目建设,打造智慧农业科技、金融、销售三大板块,引领智慧农业发展。依托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省盐碱地研究所、盘锦北方农业科技、盘锦光合蟹业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水稻、河蟹新品种繁育、新产品研发。打造“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引进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五是金融保障。设立5亿元规模的辽宁盘锦农业科技发展基金,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对实体企业进行投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实现合作各方共赢发展。出台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相关惠农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最高额度15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二、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基础
全省围绕 “五大区域发展”布局,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工程建设为平台,全面提升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水平,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品牌建设、农村人才培养,实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一)实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工程。一是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191万亩,完成“两区”划定任务4655万亩,实施农机深松作业747.5万亩,21个试点县落实耕地轮作试点面积1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9%。二是持续优化种植结构。调减玉米73万亩,优质水稻、专用大豆、特色杂粮等粮食作物新增35.4万亩。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新增设施农业10.2万亩,三是全力保障畜牧业发展。出台稳定生猪生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猪肉产量同比仅减少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发展优质玉米青贮饲料72.7万亩、苜蓿草2万亩,改造升级奶牛家庭牧场16个,5个县受益农牧民达5万多户。肉类总产量365万吨,居全国第11位。辽丹黑猪、宽甸中华蜜蜂等10家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场种业经济超过6亿元。四是积极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60家,示范面积967.3万亩。立体生态养殖64万亩,新增稻田河蟹、小龙虾套养11.1万亩。增殖放流苗种80.4亿单位,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4个,创建和复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9家。水产品总产量458.5万吨,居全国第6位。
(二)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我省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幅员面积共4.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7%,区域涵盖我省优质粮食、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是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主要产区。一是产业发展比重位居全省前列。示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5.1亿元,占全省46.9%;粮食产量达到221.12亿斤,占全省52.6%;肉、蛋、奶的产量分别达到226.69万吨、93.14万吨和14.63万吨,分别占全省产量的52.6%、32.4%和10.1%;油料作物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1.05万吨和366.19万吨,分别占全省产量的25.9%和66.6%。二是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稳步提高。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340.17万亩;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为2123.8万亩, 1888.2万亩和1265.7万亩,占全省机耕、机播和机收作业比重分别为37%,36%和3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总体水平为81.4%,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左右。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示范区引进和示范推广绿色粮油高产创建、工厂化育苗、秸秆反应堆、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有效推动先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14个示范区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全省的1.25倍,示范区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四是农业经营管理日臻完善。示范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90.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9.9%;示范区的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1898.8亿元,占全省同期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61%,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示范区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数量为170.69万户,占示范区农户总数的59%。农业组织化程度小幅提升。五是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减。示范区的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占全省比重为15%。示范区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同期全省比重为34%。全年农业保费收入为6.7亿元,占同期全省农业保费收入总额的55%。六是农业产出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9.8% ,高于全省同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中有增。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向好。示范区的耕地面积为2586.01万亩,耕地保有率为99.9%。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高于全省总体水平。
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共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其中2018年创建12个,2019年创建8个。盘锦大洼区(稻米、河蟹)、丹东东港市(草莓)、瓦房店市(海参、大樱桃)已经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0年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拟再创建10个。现有2 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分布较为均匀,除营口、铁岭市以外各市均有正在创建的产业园,其中:锦州、朝阳市各3个;沈阳、丹东、盘锦、葫芦岛市各2个;其余市1个。产业园的主导产业类型广泛,涵盖粮油、畜牧、水产品、设施蔬菜、水果、特色农产品等。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增长。2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892.5亿元,同比增长11.8%,超过30亿元的集聚区达到11个,比上年增加3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产值2722.4亿元,同比增长8.5%。一是大力推进“飞地经济”发展, 35个农业“飞地经济”项目落户集聚区,项目投资达72亿元。投资超1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达到311个,完成投资额97.2亿元,同比增长40%,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灯塔市、辽阳县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达到20个。朝阳市引进和落地3个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大项目。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稳回升。将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作为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的牵动工程。三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认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3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64家。四是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落实县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培育100个乡镇和1000个村,各市县要抓紧确定,各种政策措施和支持要素尽可能向重点发展乡镇村倾斜。
(四)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出台农业品牌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举办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35场,签约项目75个,签约总额25.6亿元。辽宁名牌农产品、特产之乡、地理标志分别达到218个、101个、95个,鞍山南果梨、盘锦大米、北镇葡萄等11个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东港草莓品牌价值77.5亿元,全国第一。大连大樱桃、大连海参、铁岭榛子获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了农产品田头市场建设和百强品牌评选及特优区申报活动,制定了农产品田头市场建设试点建设实施意见,确定大连七顶山大樱桃交易市场、盘锦特色果蔬田头市场作为试点示范单位。开展了辽宁百强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共评选区域公用品牌25个、农产品品牌90个;组织召开了全省农村经纪人暨市场营销座谈会,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五)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程。集成推广45套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介农业主推技术149项,到位率达到95%以上。建设长期稳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64个,遴选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万个。审定推广主要农作物品种287个,“锦稻109”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安排玉米、稻、大豆、小麦、棉花等5种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试验33组,试验点次200个,参试品种413个,审定农作物品种258个。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取得新的成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推进,在45个项目县(市、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8个、培训农技人员2369人、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10项,补助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彰。畜牧业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牛羊驴特色产业的意见》《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制定了辽西驴育种方案,积极推进辽西驴新品种培育,稳步推进辽丹黑猪新品种审定。相继完成全省种猪、奶牛DHI、绒山羊绒毛等检测中心建设,年测定种猪能力600头、奶样能力120万头份、羊绒羊毛样品5000份。渔业方面,2016年以来,实施61个水产优势品种引进更新改良项目,成功引进紫扇贝、长牡蛎海大1号和2号、风向标扇贝等新品种,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或新品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推动了渔业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
(六)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测土配方施肥6000万亩,化肥使用量增幅降到0.2%以下、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新获国家认定绿色食品产品305个,累计达995个。95%以上 “两品一标”生产企业纳入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7%。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编制了我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在41个项目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00万亩以上。农药使用总量较上年减少300吨,农药利用率达到38%。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疫情防控28万亩次,处置率达10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9.2%,农残快速检测抽样合格率达到100%。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推进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无抗”养殖行动计划,持续保持打击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非法注水注胶。深入推进秸杆处理行动,全省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以全面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为抓手,加强水生生物保护。重点实施了设施提升、特色发展、质量放心、品种改良、资源养护、护渔亮剑等“六大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实现480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渔业资源增殖放流78.4亿单位,海洋牧场建设造礁投礁4150座。
(七)实施农村”示范工程。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9728个,经营收入148.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25万户。全省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3.5%。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1242295户。二是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
三、下步工作
我们正在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议的总体思路》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特别围绕确定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制定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我们将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对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为主线,其中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包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绿色发展指标。围绕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这一乡村振兴首要任务,稳步提升综合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创建精品农业特区促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大做强现代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以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飞地经济”,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同时抓好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智慧乡村。加快技术集成和农业智能装备的示范应用。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