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040472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4日
  • 编辑:农业厅办公室信息员二
  • 来源:

  辽农提〔2021〕67号 

隋国民委员: 

  您提出的“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基本情况 

  水产种质资源作为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水产优良品种、保障优质蛋白有效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既是国家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健康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环境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厅不断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全面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一是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省积极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全省已经建有辽宁浑河源细鳞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遇岩礁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9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达100.0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保护区8个。主要保护对象为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海洋物种和细鳞鱼、中华鳖等淡水物种;二是建立全省水产种质基因库。依托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 “辽宁省水产种质基因库平台”,开发构建了生物种质信息库、DNA条形码数据库和分子标记信息库,平台涵盖重要水产经济物种150种,分子标记上万个,开展全省水产物种种质鉴定、水产生物遗传多样性评价,为水产科学工作者和生产者全面了解水产种质的特性,拓宽优势资源和遗传基因的使用范围提供数据保障;三是搭建水产种质资源创新工作平台。充分依托辽宁渔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的优势,通过项目优化整合,搭建专业化水产种质资源创新工作平台,共组建了辽宁省海洋水产动物种质改良与优良苗种繁育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贝类良种繁育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刺参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名贵海水鱼类种苗及病害防治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河蟹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为全省水产育种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平台。四是坚持开展伏季休渔执法行动。伏季休渔以来,全省各级渔政执法机构举旗亮剑,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有效落实海洋休禁渔制度,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严厉打击涉渔违规违法行为,保护了渔业资源及水域生态。经统计,共出动执法人员57841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523辆次,出动执法船艇8921艘次,检查渔船32080艘次,检查渔港码头及渔船自然停靠点20751个次,抓扣违法违规渔船1640余艘,清理整治违规网具7.5万余张顶,查办违规违法案件2198件,移送司法案件8件,涉案渔获物11.3万余公斤,行政处罚2150余万元。 

  (二)开展水产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更新。针对我省主要养殖品种和传统优势品种存在的种质退化、养殖性能下降等问题,开展水产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更新。一是开展水产新品种选育。围绕我省刺参、中华绒螯蟹、虾夷扇贝、菲律宾蛤仔等主要优势水产品种,组织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选育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水产新品种,中华绒螯蟹“光合1号”、刺参“水院1号”、 虾夷扇贝“獐子岛红”、菲律宾蛤仔“白斑马蛤”等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这4个品种是辽宁渔业重点优势特色品种,对我省优质高效渔业的推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中华绒螯蟹“光合1号”已经成为我省河蟹的主打品种,被广大养殖户认可,品种立足辽宁,辐射到东北、西北、华北等全国多个省区,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其它黄颡鱼、鸭绿江鲤、雅罗鱼等地方特色品种已开展定向培育;二是实施水产新品种引进更新与改良项目。每年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从国外、省外开展水产新品种的引进与更新改良,刺参、虾夷扇贝、大菱鲆、黄颡鱼、黄金鲫、黄河鲤、大鳞、松浦镜鲤等30多个辽宁亟需的优势特色品种进行了引进与更新改良,推进了辽宁水产种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全省水产原良种体系。一是完善认定办法。在2004年开始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认定和建设的基础上,重新修定了《辽宁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水产原良种建设体系制度;二是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复查和认定工作。每年对到期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从基础设施、保种育种、技术力量等方面进行复查换证,确保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规模和质量。同时,开展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认定工作,2020年新认定省级水产原良种场9家,目前全省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90家,其中辽宁盘锦中华绒螯蟹良种场、大连虾夷马粪海胆良种场、大连刺参原种场和大连獐子岛虾夷扇贝良种场等4个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全省水产原良种品种基本涵盖辽宁主要海淡水增养殖优势主导品种;三是开展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利用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刺参、虾夷马粪海胆、黄颡鱼、中华绒螯蟹四个优势品种的种质资源场建设,2018年完成魁蚶种质资源场建设。完备的水产原良种生产和建设体系,为全省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种保障。 

  (四)开展水产种质资源增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研究制定辽宁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规划,坚持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水平,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每年在黄渤两海增殖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河豚,在辽河、鸭绿江和大凌河等主要流域和内陆大水面增殖中华绒螯蟹、鲢、鳙、细鳞鱼、雅罗鱼、池沼公鱼等多种地方品种88亿单位,有效地恢复我省水产种质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为全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水产种质资源。 

  二、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大水产种质保护力度 

  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品种繁育、渔业技术等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开展了我省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开展了我省渔业水产种质资源本底调查,整理出辽宁省主要增养殖经济种类和金海野生种类名录;选取重要经济水产品种,开展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和活体活力鉴定,繁殖更新以及标本的入库保存;开展重要水域渔业资源调查,采集鱼类标本3000多个。二是开展优势、土著水产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建立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海水水产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已完成海蜇染色体水平全基因组图谱,海蜇遗传连锁图等;目前正在开展刺参、海蜇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及虾夷扇贝、长牡蛎、魁蚶等遗传多样性评价工作。保存了黄颡鱼、瓦氏雅罗鱼、高体雅罗鱼等17个土著经济鱼类亲本,数量达到14350kg,初步建成了土著经济鱼类的标本库和DNA库。三是开展重要水产品种资源种质创制。以刺参、海蜇、虾夷扇贝、长牡蛎、魁蚶、毛蚶等为研究对象,利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育种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理论研究,探究遗传育种学、行为生理生态学和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对养殖生物进行遗传改良,建立了新种质繁殖调控和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四是开展珍稀濒危鱼类,优质水产种质资源规模化繁育。以濒危鱼类刀鲚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调查、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人工繁养殖技术研究,初步掌握利用野外亲本繁殖刀鲚苗种的方法。 

  省科技厅围绕加大水产种质保护力度,积极组织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相关工作,为推动我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一是开展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与两种选育研究。围绕我省的特色、优质渔业品种,加强引进选育力度,通过建立优质苗种扩繁体系,逐步解决苗种繁育过程中亲本资源收集、评价、创新、苗种培育技术、新品种选育技术以及苗种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二是开展健康养殖与主要疫病预警防控研究。逐步提升我省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推动水产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三是开展渔业资源修复与开发利用研究。重点研究和集成生态关键种放流修复技术等,建立海洋生物资源综合修复示范区,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提供示范和借鉴。四是开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与装备开发研究。重点开展海洋方便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厅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开展我省重要土著种类的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尽快摸清家底,分类提出品种保护意见。一是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在有条件的重要渔业水域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建立迁地保护基地和遗传资源基因库,积极推进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强化和规范保护区管理;二是建设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收集分析我省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种质数据信息,构建我省水产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三是对重要水产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与评价。以主导养殖品种、优势特色品种和濒危种类为重点,采集我省重要水产种质资源,运用传统形态学、生化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手段开展种质鉴定与评价,提出分类保护意见;四是保存水产种质资源。以水产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良种场和省级引种育种中心为主体,开展主要品种的保种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开展种质DNA研究,筛选、克隆具有重要经济和生产价值基因,构建种质基因组文库,保存基因材料,确保我省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得到保存。 

  (二)构建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依托省农科院、大连海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建设水产省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鼓励龙头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核心种质资源保有量,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开展自主创新。鼓励种业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权明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优势互补,联合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创制、制种加工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育种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建设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战略基地。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业企业生物育种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水产种质资源中心、水产分子育种技术平台、水产种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打造优势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大数据种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财政资金支持的种质资源库、试验数据平台、实验室、大型育种设施设备等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强品种核心试验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成果孵化、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四是强化种业人才队伍建设,铸牢创新发展动力源。 

  (三)更新换代水产品种。充分发挥地方养殖品种区位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培育海参、贝类、河蟹、海蜇、对虾、鱼类和藻类等一批优势特色品种,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水产养殖种业体系。开展海参、贝类、鱼类、藻类等种质资源库建设,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或新品系,实现新品种的规模化苗种培育,推广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提高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以“品种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为主攻方向,到2025年,重点培育名优、抗逆、生产性能好的海参、贝、虾、蟹、藻类和鱼等水产新品种(系)。 

  (四)建设现代化水产苗种生产基地。依托省级及市级水产原良种场,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水产良种场申报和建设。一是加快已立项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建设步伐,争取项目早建设早验收,并通过国家验收挂牌;二是争取新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实施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和水产种业育繁推广一体化示范项目;三是完善省级水产良种场建设。到2025年,建设完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00家,在认定新建的同时,重点是对现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生物技术实验室、生态实验室、检疫隔离区、室内实验池、室外培育池、培育基地以及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 

  (五)严格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扩大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的通知》(农办渔201914号)要求,进一步全面启动和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启动渔业官方兽医培训和发证,实行全程电子记录及出证,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监督执法,推动水产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省教育厅将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一是依托大连海洋大学,成立辽宁省高等学校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能力,为水产种资源保护与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领水产种资源保护与渔业相关领域转型升级和发展。 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高校深入相关领域调研,切实掌握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水产种资源保护与渔业相关领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加快推进水产种资源保护与渔业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提高水产种资源保护与渔业相关领域科技人才、科研项目储备。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给予支持,为种质资源系统评估、精准鉴定、深度挖掘和优质种质/基因创制及新技术应用提供人才保障。在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中针对种质资源系统评估、精准鉴定、深度挖掘和优质种质/基因创制及新技术应用相关领域项目给予支持,为水产种资源保护与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储备一批科研项目。 

  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实现应保尽保;资源系统评价、深度鉴定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