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418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3日
- 编辑:农业厅办公室信息员二
- 来源:
辽农提〔2021〕46号
王大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采取措施加快我省渔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全省渔业结构调整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渔业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颁布了《辽宁省渔业管理条例》,出台了《关于印发辽宁省渔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为做好全省渔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全省渔业系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渔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多项渔业经济指标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经多年发展,我省渔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殖、捕捞、加工和市场流通产业体系。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65万吨,渔业产值618亿元,均位居全国第7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100公斤,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渔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以来,全省各级渔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111号),全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附加值显著提高。2020年,渔业一、二、三产结构比由2015年的57∶21∶22到49∶25∶26。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82%,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海参、鲍鱼、杂色蛤、对虾、扇贝、海蜇、牡蛎、梭子蟹、河鲀、鲆鲽鱼以及河蟹、鲑鳟、鲤、鲫、鳙、草鱼等16个优势特色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渔业,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精品渔业养殖面积达55万公顷,占全省养殖面积63%,精品渔业产量270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70%。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远洋捕捞渔船324艘,位居全国第三,产量20万吨。发展渔业龙头企业4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873家,水产品加工量291万吨。休闲渔业蓬勃兴起。初步奠定了我省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但是,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我省渔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捕捞能力过剩;一产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偏小;渔业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水域污染严重,效益持续下滑,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以海参为代表的海水特色产业因市场疲软和北参南养的冲击而举步维艰,以鲤鱼、鲫鱼、河蟹为代表的淡水优势产业因市场饱和、成本上升而增产不增收。现代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渔业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二、“十四五”我省渔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设想
一是在渔业发展空间上,要由受到排挤向拓展功能转变。近几年渔业的发展空间在持续紧缩,各地要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水域滩涂利用规划,建立渔业基本水域保护制度,稳定渔业发展空间,夯实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推进远海、深水渔业开发,发展深水网箱养殖。落实国家扶持政策,扩大远洋渔业规模。巩固过洋性渔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大洋性渔业,支持远洋企业增强综合开发能力,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渔业资源。二是在渔业资源环境上,要由重生产向生态优先转变。近海是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但近海渔业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国发11号文件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省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生态发展,把海洋牧场建设、增殖放流、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列为渔业工作的重点。三是在生产上由重产量,向重质量、重效益、标准化健康生产转变。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是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要运用先进工业化、信息化生产方式和经营手段,构建渔工贸、产加销、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精品养殖,提升海参、对虾、扇贝、鲍鱼、海蜇、河蟹、河豚、鲆鲽鱼、海带、裙带菜等优势产业。制定水产健康标准化养殖规范,推行标识管理,完善质量可追溯体系,支持渔业龙头企业实行全产业链发展,创建渔业品牌。四是在产业结构上,由一产业向重二、三产业发展转变。休闲渔业是渔业发展的产业延伸,要突出各地资源特色,拓展渔业文化内涵,发展观赏、垂钓,与旅游餐饮相结合的农庄、农家乐等特色休闲渔业。省厅已经出台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发展。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要继续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加工和出口产业。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帮助企业建立出口可追溯体系,促进水产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五是在生产经营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转变。在渔业发展上,也要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需要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重点和前沿领域,促进渔业低碳、高效、健康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哪些是我们政府部门该管的该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科技为引领支撑,实行科企对接,突出抓好种业产业化和渔业重点实用技术研究,推广“产学研用”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发展家庭渔场、渔民合作社等新型渔业经营组织形式。积极推行渔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业政策性保险。
(一)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继续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发展方针,渔业总体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调整;第一产业结构由海洋捕捞向水产养殖调整;水产养殖结构由传统的粗放式养殖向集约化精养调整,由常规品种养殖向名特新精品养殖调整;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渔业调整;水产品加工结构由初级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调整。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合理利用渔业、人力、技术等资源优势,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关系,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渔业结构调整目标为:水产品供给能力达到480万吨左右;水产品养殖面积稳定在80万公顷以上,其中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65万公顷以上,淡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5万公顷以上。渔业产值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渔业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从2020年的49∶25∶26调整到45∶27∶28。水产品出口贸易额实现倍增,占全省大农业出口额一半以上。渔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全省GDP增长同步。渔业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今后渔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增长点,选准突破点,抓住牵动点”,实现“结构优化、总量增长、质量提高”的目标。结构优化,就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推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渔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日趋优化。养、捕、加要坚持:养殖调“精”,发展名特优新精品养殖;捕捞调“远”,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高值水产品比重。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实现捕捞产量负增长;水产品加工调“深”,向精深加工发展,创名牌,大力发展水产既食方便食品、仿生食品,以及冷冻小包装食品等,扩大水产品出口,提高水产品加工的整体档次。水产品加工率由上年的24%提高到26%。总量增长,就是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渔业经济总量。质量提高,全面提升渔业产业素质,扩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渔业结构调整重点要在主攻养殖上下功夫,抓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1.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
发展健康养殖新模式。科学规划利用水域、滩涂,推广生态、安全、高效、节约型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发展池塘多元化健康养殖、浅海多营养级复合养殖、循环水等节能增效养殖以及水库生态网箱养殖、稻田生态养殖、湿地河口特色养殖、山区溪流水养殖等新模式,为生产效益提高、水域环境改善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开发优势新品种。充分发挥地方养殖品种区位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培育海参、扇贝、河蟹、海蜇、对虾、牡蛎、鲍鱼、鲆鲽类、河豚、海带、裙带菜等一批优势特色品种,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养殖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水产养殖种业体系。开展海参等种质资源库建设,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或新品系,实现新品种的规模化苗种培育,打造一批优势水产品知名品牌。
推进标准化健康绿色养殖。以提高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和改善养殖水域环境为目标,加快制定和完善健康养殖的标准与规范,尤其是引导中低产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规划、群众参与、财政补助”原则,通过示范带动,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
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探索“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季双收”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稻蟹、稻鳅、稻虾、稻蛙综合种养,打造出“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稻田种养“盘山模式”,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大米平均售价比普通大米提高2元左右,亩效益增加2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2.推进捕捞业转型升级
合理调整捕捞结构。按照“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原则,严格执行海洋渔业伏季休渔制度,逐步减少渔船、渔具数量和功率总数,取缔对渔业资源破坏大的渔具、渔法,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加快渔船渔机标准化升级。加强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建设,规范渔船流转和登记管理,切实加强渔船建造管理。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渔船渔机标准化改造,提升我省渔船渔机的安全性、环保性、节能性和经济性,提高渔船渔机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远洋渔业开发能力。积极参与开发新的国际渔业资源,开拓远洋渔业发展新的空间,增强远洋渔业发展后劲。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抓好“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海域、西非等传统远洋渔业海域、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海域、公海海域等重点区域。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加大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强远洋渔业装备建设,提高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
3.做强水产精深加工与流通业
打造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优化布局,努力打造水产品加工基地,提升加工产业集群能力。推进水产加工产业链向终端延伸,加快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面向国内外市场,立足地方渔业资源,积极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即食方便食品、鲜活品小包装等加工精品,增加附加值,逐步减少原料鱼品的销售和出口,促进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特别是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水产加工出口示范基地。
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水产品加工行业,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向加工领域延伸,扶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规模优势的水产品加工重点项目,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培育育苗、养殖、加工、贸易、服务一体化的海参、贝类、海蜇、藻类、鱼虾等品种产业链,增强企业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品牌建设。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实力,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牌,扩大辽参、大连鲍、大连裙带菜、丹东蛤、营口海蜇、盘锦河蟹、锦州毛蚶、兴城多宝鱼、鞍山观赏鱼、朝阳大银鱼等区域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力争形成一批优质、生态、安全的名牌水产品,争创一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提升水产品加工效益。
优化市场流通体系。打造水产品内外贸易市场信息搜集、发布、反馈平台。在水产品主产区或集散地,重点建设、完善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加快推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水产品,优化水产品市场结构。开展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健全产品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扩大特色优势水产品出口规模和效益。积极引导消费,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深入持久地向广大消费者进行水产品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认知度,更好地享用水产品,满足消费者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4.大力发展增殖业
加大渔业资源增殖力度。开展增殖水域生态容量及本底调查研究,严格论证、合理确定增殖放流水域、品种和规模。完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和绩效评价机制,科学评估增殖效果。体现放流的科学性、公益性和生态性。积极推广“以水促渔、以渔养水”的生态开发,稳步发展湖泊水库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和土著水生生物资源增殖。
深入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人工鱼礁为载体,底播增殖为手段,扎实做好海洋牧场的规划设计、选址选型、效果评价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护制度。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紧密结合,营造海底藻场示范区,恢复海底植被,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5.培育多元化休闲渔业
引导培育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树立渔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围绕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制定和完善休闲渔业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与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垂钓、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元化的休闲渔业,加快休闲渔业示范区建设。
打造休闲渔业发展平台。全面拓展渔业功能,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文化,着力建设水产特色博物馆,展示渔业发展历史及相关科普知识。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形成集观光、科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基地,举办各具特色的“钓鱼节” “冬捕节” “开渔节”等活动。选择一些自然景观条件良好的无居民海岛,探索建设无居民海岛创意旅游休闲开发基地。
发展观赏渔业。扩大观赏鱼养殖规模,增加品种,提升品质,满足消费,打造北方观赏鱼销售集散地,实施品牌战略,保持在国内观赏渔业发展的领先地位。
三、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措施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确保实现“十四五”目标的根本措施。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渔业,防止结构趋同;坚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海淡水养殖要“去粗取精”,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发展精品渔业,扩大良种覆盖面,推进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淡水养殖要进一步开发新品种,加快发展集约化养殖。海洋捕捞业要“舍近求远”,压缩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提高效益,增强实力。水产品加工要“由内向外”,瞄准国际市场,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加工水平,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占有率。整体结构要“退一进三”,大力推进休闲渔业和服务行业,构建渔业第三产业新格局。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渔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加快建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渔业。一是充分发挥省内水产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二是加强水产良种的研究,以良种突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三是建立良种制繁基地,“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批引种和科研育种基地,满足生产需求。四是加快防病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攻克重点病害防治技术,解除生产后顾之忧。进一步强化科技推广体系,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速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鼓励发展民营水产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渔业产业的整体素质。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的养殖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可以是基地、市场、也可以是大型加工、经销企业;可以是国营的,也可以是个体的、合资的,要有规模,有牵动能力。“十四五”要重点强化以鲍鱼、海参、扇贝、对虾为重点的海珍品产业链;以大菱鲆、牙鲆、河鲀为重点的海水鱼产业链;以鲟鱼、河蟹、鲫鱼为重点的淡水品种产业链;以鲑鳟鱼为重点的冷水鱼产业链;以裙带菜为重点的藻类产业链;以辽渔集团为龙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
(四)加强管理,推进依法治渔
海洋与渔业管理归根结底是法制管理。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兴海、依法兴渔。一要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落实好“国家海洋行政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法规制度建设。以实施海域使用“两项制度”为重点,大力推进全省海域使用制度改革;以实施渤海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示范项目为重点,带动全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以开展联合执法监察行动为重点,提高海洋执法能力和水平。二要进一步完善渔业立法。围绕贯彻落实《渔业法》调查研究,全面清理完善现有的渔业配套法律、法规。三要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渔业执法队伍管理体制。实践证明,现行的渔业执法队伍体制不顺,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理顺体制,纳入公务员管理,做到吃“皇粮”不吃“杂粮”。结合组织整顿,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四要强化法制宣传,提高基层领导和沿海地区的海洋与渔业法制观念,把保护资源,遵纪守法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保证海洋与渔业健康发展。
(五)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十四五”渔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一是认真总结渔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鼓励渔民走向联合,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为从根本上改善渔业管理摸索经验。二是尽快制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有关政策,协助地方政府,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进一步完善大洋性公海远洋渔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四是鼓励发展渔业龙头企业,对切实带动渔户发展、致富一方的龙头企业给予支持,推进渔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
感谢您对我省渔业事业发展的关注和对渔业管理工作的支持,我厅将在今后工作中履职尽责,更好地为企业渔民群众服务,为全省渔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