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关于提高我省新农业可持续增收能力(第12050166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 编辑:
- 来源:
辽农提〔2022〕56号
张啟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我省新农业可持续增收能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是提高经济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底线任务。当前,受种粮比较效益下滑等因素困扰,农民持续增收能效不足,导致部分耕地“非粮化”或“撂荒”问题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抓住“制约农民可持续增收”这个“牛鼻子”,加强工作统筹,完善政策举措,多措并举夯实“三农”基本盘。
一、摸清我省土地利用“家底”
自2018年12月开始,我省启动了全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工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亿余元,选派及聘用技术人员近5000人,核查图斑900万余个,摸清了全省国土资源基本情况。2021年3月,全国三调办向我省正式反馈了三调数据库,标志着我省三调成果质量符合国家要求,三调数据真实可靠。同年12月2日,经省委、省政府审定的全省三调主要数据向社会公布。
三调采用逐图斑核查的工作方式,确保了每个图斑地类唯一,不重不漏,准确地反映了全省耕地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三调数据显示,全省耕地总面积518.21万公顷(7773.22万亩),比二调增加14.02万公顷(约210万亩),凸显了我省耕地保护成效。另外,在三调工作中开展了耕地细化调查,依据规程对林区、牧区、河道、湖区、沙荒、石漠化耕地进行了标注,对耕地种植属性进行了调查。并且在三调后续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对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旱改水”等项目和农民自垦、建设占用等改变了耕地地类、标注属性的情况,将依规调查,及时变更地类,保证全省耕地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优化农田和粮食生产区
(一)优化农田结构。以县级农田生态系统为单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田和乡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2022年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15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85万亩,17个典型黑土地区重点县持续实施有机肥还田400万亩;二是推动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示范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三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覆盖全部畜牧大县;四是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示范推广粮豆轮作、稻田养鱼等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化生产。
(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建设良田、推广良法、配套农机、拓展服务的要求,将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成粮食稳产高效模式示范区。抓好区域内高标准农田项目、大中型灌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一是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2021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续建;二是实施2021-2022年海城西四、辽阳以及凡河3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涉及任务面积27万亩,计划总投资3.07亿元;三是实施辽阳灯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改造灌溉面积30.8万亩,计划总投资2.2亿元;四是实施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侵蚀沟和坡改梯治理工作;五是筹措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2.6亿元,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全省38个产粮大县予以奖励。
三、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和优化一二三产效益结构
(一)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进一步聚焦核心品种和优势产区,将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用地细化落实到地块,突出制度创新和要素支撑,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区域内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认定;二是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围绕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认真落实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部署,于2021年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议,并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了《辽宁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三是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着眼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托管等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四是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乡村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产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
(二)优化一二三产效益结构。对照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要求,抓好“两区”建设监管。一是巩固“两区”“非粮化”专项整治成果,今年开展了“两区” 非粮化遥感监测工作;二是严格“两区”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系统,对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和数量、质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变化动态管理;三是加强财政政策支持。筹措农业产业融合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补助资金4.1亿元,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险设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落实《金融支持辽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省工商银行、省邮储银行、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应用创新,开发形成适用于“三农”领域的产品清单,在全省推广应用。
四、建设科技赋能体系
(一)建设“生产+服务”双轮驱动体系。一是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田园综合体、田园艺术景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等多种业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为着力点,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效为目标,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引导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创新服务联合体,研发和传承转换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和科技成果。积极鼓励引导农资供应服务业、农产品仓储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循环农业服务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深化“两区”范围内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一是以“两区”为重点,创建全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开展技术攻关试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示范展示和关键技术推广。二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等市场化生产主体,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水平。三是认真落实《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创建全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建设数字农场、数字果园、数字农产品加工车间等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四是着眼于破解“小农户”实现“大生产”的难题,研究出台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补助对象为小农户。可以在少收(退费)小农户服务费用的基础上,直接补助给服务组织;也可以在全额收取服务费用后,通过惠农一卡通,直接补助给小农户”,补助标准“采取按服务环节、按亩定额补助”。五是要突破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位前提下,集中连片推进规模化生产。六是推进轮作休耕和退耕还林还草。落实耕地轮作50万亩,推广玉米大豆轮作等技术模式;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启动退化林分修复等方式,为我省黑土区营造农田防护林。2021年我省黑土区共完成造林绿化37.63万亩,总投资8671.15万元,有效提升黑土区生态防护功能。
(三)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一是坚持“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引导各地择优遴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沼气综合利用、秸秆还田等主推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二是加强现代畜牧业产业和支撑服务能力建设。近年来,全省以绿色健康养殖为导向,着力完善畜牧业建设布局,部署落实生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等11个品种的畜禽产业支持政策:围绕创新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白羽肉鸡、良种奶牛产业集群等畜牧业大项目建设;对标绿色畜禽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56个,扶持一批奶牛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聚焦提升畜禽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善生产过程和投入品监管,落实行业准入和从业准入。多管齐下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三是深化农旅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发精品民宿、家庭农场和休闲现代农庄等新业态。鼓励发展康养旅游,推动传统农家乐、渔家乐提高服务标准,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扶贫模式,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功能,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下一步,围绕统筹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要求,突出农业农村优先投入保障,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完善农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方联动、多点发力,切实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争取“三农”投入,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工程项目。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建设,积极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等新平台。抓好新型经营主体等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二是抓好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水源、输水、用水环节同步改造;针对我省17个黑土区典型县开展坡耕地中的侵蚀沟综合治理,控制黑土区土壤流失、保水保肥,提升地力;在辽西适宜坡改梯、坡耕地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实施坡改梯措施,配套建设坡面排水、田间道路和水源工程,治理耕地水土流失。三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做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金融支持,落实好差异化信贷支持措施。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积极推广首贷、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产品,鼓励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逐步扩大规模。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