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优化地力提升工程质量争创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的提案(第13020591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提〔2024100

曾新智、吴君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地力提升工程质量、争创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关于强化标准化引领,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项目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管理,先后制发了28项政策制度,以《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为总纲,建立了4个标准制度体系。一是建设流程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项目储备、设计、评审、监理、施工、验收、管护等制度。二是质量管理制度体系,面向项目各参与方出台了质量管理细则、质量管控办法、招投标等制度。三是项目资金保障体系,制定出台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以及资金专户等管理标准。四是地方标准规程体系,出台项目建设指南、工作方案等示范区创建标准,并在全国率先出台项目初步设计、项目概算和预算定额等地方建设标准。

  同时,我省编印了《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方案》,制定出台了《黑土地厚沃耕层培育技术规程》、《农业废弃物堆沤肥料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玉米、水稻氮肥定额施肥指导意见》等技术文件,

  二、强化土壤检测精度,优化地力提升工程质量

  我省高度重视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工作,2021-2023年,统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和黑土地保护项目耕地质量监测点,在典型黑土区共建立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点504个,超过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求的监测点数量。其中,2023年,在省级财政严重吃紧的情况下,争取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2840万元,在全省新建56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包括在黑土区增设耕地质量监测点205个,调查评价点200个,对黑土耕地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监测,有力补齐我省黑土地监测点数量不足、代表性不够、建设标准不高、监测指标不全等短板。下一步,将强化对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的技术指导,推进监测评价成果应用,为评估工程实施成效和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示范、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黑土区耕地的内在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项目实施区内的旱地、水田耕层厚度由15-18cm分别提高到25-30cm20-25cm,黑土层变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有机质含量由19.62g/kg提高到21.71g/kg,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由平均3.05等提高到2.55等),黑土地变的问题得到一定遏制;土壤容重由1.33g/cm3下降到1.31g/cm3,黑土地变的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为我省实现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巩固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省将做好黑土地的全面体检。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要求,做好全省土壤普查,并专题做好黑土地的调查分析,全面摸清我省黑土耕地类型、分布、数量、质量、保护和利用状况,建立黑土耕地档案。

  三、强化技术集成,全面提升建设水平

  我省积极争取东北区域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开展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编制工作,综合考虑耕地资源、水资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粮食产能保障及单产提升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布局,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采取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统筹谋划整区域推进、土壤改良等示范建设的思路举措,研究制定我省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先行方案。

  以创建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为契机,2023年我省安排省财政资金2.6亿元,在辽西粮食生产保护区、辽中粮食主产区、辽东粮食生态保护区、辽南粮食增效区,分区域分作物建设亩均投入5000元以上的高标准农田核心样板示范区7个。2024年,计划再新建5个样板示范区,在资金筹集、建设模式、管护机制、建管保险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多领域的示范创建,着力打造高水平辽土良田,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模式、创造经验。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吸纳曾新智委员提出的《关于优化地力提升工程质量 争创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的建议,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2032年前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人:栾云云

  联系电话:024-23447629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