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030028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提〔2025123

省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提案收悉,感谢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调研,指出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将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作为新时代辽宁振兴重要目标之一,这既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科学谋划。当前,辽宁省正处于全面振兴关键阶段,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为引领,不仅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抓手。对贵委的提案,我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省农科院等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大食物观,推动大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特色产品品牌化,推动科技支撑,规模扩展,农业强省。

  (一)建设现代农业基地。2025年,以农业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以高水平现代化措施为保障,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辽宁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巩固39个产粮大县生产优势,建设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县11个。持续开展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全省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50个以上,培育示范主体1万个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建设畜禽生产基地。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公司+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推动生猪和肉鸡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提升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水平,引导养殖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完成200个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升级改造。建设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建设辽西、辽南等3个水果优势带(区),适度扩大规模,保障市场供给,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品牌。

  (二)推动农业提档升级。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为手段,用好用足国家支持政策,因地制宜抓好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设施农业结构优化、迭代升级,提高设施蔬菜、食用菌等核心生产区设施棚室建设水平新建改造第3代日光温室和新型钢骨架冷棚10万亩。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落实省级特色产业工作专班推进机制,统筹推进解决重大项目落地、科技支撑等问题。坚持抓种源、提品质、促加工、强流通、树品牌,重点培育海参、人参、梅花鹿等10大农业特色产业。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集配中心建设,鼓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建设。2025年,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万立方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在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作用,支持400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围绕主导产业,依托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开展产业上下游配套精准招商。强化服务保障,简化审批流程,落实包保责任,加快推进90个亿元以上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二、补齐产业短板,推动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

  用好国家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省级特色农业县政策,坚持存量增量并重,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发展深远海洋设施。

  (一)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以现代农业基地为基础,以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为重点,发展壮大各领域各类型市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和创新能力强、标准化智能化水平高、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大、联农带农多的现代农业大企业。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50,培育千亿级企业1家以上、百亿级企业3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

  (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食品工业大省为抓手,加快发展一批各具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同共进、优化发展、强县富民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25年,持续打造粮油、畜禽、水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4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打造沈北新区、盘锦辽滨、铁岭县、台安县4个百亿级集聚区,东港、灯塔、开原3个集聚区向百亿级全力冲刺,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到7%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依托4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大力推广底播、筏式、吊笼等立体养殖模式,促进增产增效。加快发展深远海设施渔业,加快筛选适宜我省冷水海域养殖品种,启动鲑鳟等深远海适养品种示范,2025年,新建深水养殖网箱100个,建设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2个以上。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加快推进大连(辽渔)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推动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实现量产。同时,加快推进大连、锦州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

  三、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坚持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平台,更好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

  (一)发挥科研院所作用。支持农科院技术攻关。鼓励农科院组建种业研究院,开展分子育种、数字育种等前沿技术研究,努力在智慧育种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攻关寒地智能农机、智能设备研发。依托“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联动市级分院开展区域特色研究,推动技术本地化适配。鼓励建设服务辽宁、辐射东北的科技创新平台东北农谷支持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设施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农村现代化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努力打造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鼓励实施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实施青年托举工程,推行导师+项目+基地培养模式,支持青年人才独立承担重点课题。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人才研修交流、科技成果参展等活动。推动实用型人才培育。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农业专家项目。持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专项行动,选派科技特派团(组)160个以上。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做好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育,壮大农村各类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2025年,培训高素质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1万名以上。

  (三)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在重点区域全域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我省特色产业品种,以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完善种苗繁育、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控、贮运等地方标准,健全品牌标准,基本形成河蟹、草莓、樱桃、小粒花生等品牌标准体系。

  四、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挖掘大农业多维功能

  鼓励传统休闲农业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实施特色乡村旅游+”利用现有的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品牌影响力,强化宣传服务,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旅游消费。发挥各类资源优势,融合文化、农业、手工业、体育运动、医疗康养等多种乡村旅游资源,发掘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利用现有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基地、文化场馆等改建或扩建一批非遗工坊,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2025年,开展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培育工作,推动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提档升级。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持续发挥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和重点培育的县域电商直播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好仓储物流、直播带货、品牌推广、交流培训、供应链整合等综合服务。鼓励和支持我省县域企业通过电商直播拓展市场渠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拓展辽宁特色产品网络销售渠道。2025年,新建设改造40个县域电商直播基地,推进辽宁省数字供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展电商供应链选品对接活动,推动本地电商直播供应链与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和专业机构等加强对接合作,培育和储备本地电商网红品牌。落实支持政策,对活动主办方的投入给予最高50%资金支持(单场活动补贴金额不超过20万元)。

  (三)支持特色产品走出去。组织我省农业产业优质企业参加浙江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知名电子商务展会,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辽宁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动我省农业企业与全国电子商务优势资源加强合作,畅通线上销售渠道。

  五、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拓展增收致富途径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持续加大集体资产管理力度。运用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平台,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线上记账,做好集体资产实时动态监管,保障集体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指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设了全国首个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市场交易+政府监管的运行模式,推动集体资源资产通过进场公开流转交易,保障集体资产流转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实现集体资产溢价增值。

  (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稳步推进二轮承包地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2025年,全省确定省级整县延包试点6个、整乡镇试点14个。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引导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发展民宿、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适宜产业。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抓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工作,2025年落实项目451个,涉及451个行政村、66个县(市、区),资金总额3.48亿元,重点向特色产业优势区、乡村振兴示范带集中。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采取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推动集体经济平稳发展。

  (四)探索推广金融支农新模式。利用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补短板、农业设施与生物资产抵押融资等新政策,进一步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农业设施预流转、生物资产预交易等新模式落地,逐步实现一棚一码数字化管理。积极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探索以地方国企平台为主体,开展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组合开发、零散项目打捆打包建设运营等创新模式,促进规范管理,增加集体收入。

   人:王洪伟

  联系电话:024-23448961 13904031683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