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030185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提〔202588号

李卓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水稻产业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省农业农村厅落实水稻生产发展政策措施,统筹推进辽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驱动,全面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水稻产业呈现出规模稳定、效益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突出产业规模优势。辽宁省充分发挥东北黑土区自然资源优势,持续巩固优质粳稻主产区地位,构建稳定的水稻生产体系。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良种良法配套,水稻单产水平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750万亩,产量约80亿斤,亩均单产1050斤以上,居全国粳稻产区前列。

  (二)努力提升综合效益。推广创新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2024年,盘锦市稻蟹共生面积超过90万亩,通过发展稻蟹共生模式,带动农民实现每亩增收500-600元。

  (三)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水稻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初步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培育出十月稻田、神州沃良、鼎翔米业、丰之锦、丰禾源等一批以稻米油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突出科技创新成效

  (一)品种选育取得突破。十四五以来,创制了一批突破性作物新品种。辽粳327”在灯塔市和苏家屯区2个百亩连片核心示范区产量表现突出,机收实测亩产均达到700公斤以上,其中采用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的苏家屯示范区亩产达755公斤。国审水稻新组合辽丹67”“89”在辽宁省大连市皮口镇的120亩水稻生产田中,实测平均亩产高达802.97公斤,实现了辽宁省晚熟稻区水稻单产的新突破。同时,百亩片制种田平均亩产达225.3公斤,创北方杂交粳稻制种新高。优质粳稻品种辽粳433”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杂交粳稻粳优653”荣获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

  (二)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建立完善的技术示范体系,集成推广多项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服务网络覆盖全省主产区,有效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稻米种植、加工、生产、储存及稻蟹共作等系列地方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完善生产技术规范,推动构建辽宁大米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种植环节,统一实施优质水稻种植标准,对苗情、病虫、土壤、施肥等实施全过程数据监测;建立收割后现场抽样送检制度,不定期对种植地块进行检查。在储存环节,实施分仓保管,推广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和低温循环烘干技术。在加工环节,采用低温冷磨加工、稻米分级加工、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

  (三)完善产业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链各方利益共享。以规模化种植主体和龙头加工企业为引领,将育种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结,形成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和米业公司联合开发优质米的新模式。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建设优质食味米生产基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标识,实现优质优价,建立企业与稻农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户通过优质优价实现增收。

  (四)推进精深加工。严格落实辽河流域粳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资金支持政策,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对稻米产业进行补链、延链、强链,推进米制品多样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充分利用米糠、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品,扩大稻米油、米糠蜡、白炭黑、阿魏酸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产能,深挖稻米资源潜能,推动大米产业从单一产品竞争向全产业链竞争转变。

  三、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健全质量安全保障和溯源体系。实行品牌目录制度,加强授权和管理,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品牌矩阵,推动企业组建品牌推广运营中心,深入挖掘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展线上线下宣介活动。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目标市场召开专场推介会,持续在央视、高铁等媒体开展宣传,不断提升辽宁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盘锦大米”“营口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粳冠”“金龙鱼等多个中国好粮油产品,十月稻田集团成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推进米糠油、白炭黑等精深加工,稻米油产能居全国前列。盘锦大米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超600亿元。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李卓委员的提案意见,持续发挥辽宁水稻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品牌建设为纽带,打造全国优质稻米产业高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生物育种技术攻关,重点选育耐盐碱、低GI等功能性水稻品种。联合沈阳农业大学共建杂交粳稻制种基地,提升良种供给能力。二是全面推进全链条提质增效。扩大稻蟹共生模式应用规模,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支持米蛋白、阿魏酸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应用,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人:郭炎

  联系电话:13555736422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