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030379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提〔202591

台盟省委

  您(你们)提出的关于《助力东北农业微生物新质生产力发展 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的提案收悉,经会同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农业微生物肥料推广政策与实施情况

  近年来,经大力推广,农业微生物肥料在生产中表现出较好效果,逐渐被更多生产者接受,国家持续加大对绿色农业投入品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不断提高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其中大豆根瘤菌剂等微生物肥料已纳入补贴范围。 结合科学施肥增效项目,开展不同根瘤菌剂产品类型、接种方式、减肥配比等田间试验,在大豆生长中期和收获期等关键农时,组织开展结瘤促根调查、田间测产、减肥增效和增产增收效果评估,为科学评价技术应用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以项目为支撑,鼓励微生物技术推广应用。一是2023年我省被列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省,也将腐熟剂等微生物制剂作为促进粪污快速发酵腐熟重点物质,鼓励有机肥生产企业和粪污处理的服务主体应用微生物菌剂。二是将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提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点研发、省“揭榜挂帅”、省自然基金等各类项目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学科推动等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农业微生物创新与应用水平提升。

  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情况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是辽宁省菌种保藏中心和辽宁省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依托单位,长期致力于实现农业微生物创新利用。一是重点开展了珍稀食药用菌、饲用微生物、肥效微生物、生防微生物、产酶微生物等各类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完成灵芝、香菇、蛹虫草等重要资源航天育种工作,成功驯化朱红栓菌、漏斗多孔菌、元蘑、芬娜金针菇等野生食药用菌新品种,相关成果形成发明专利4项;二是建立了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漆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等产酶微生物的评价体系,并构建了高虫草素蛹虫草菌种筛选、饲用益生菌定植能力评价、四霉素优良菌株高通量筛选等多个微生物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与评价模型。三是研制秸秆专用生物降解菌剂、金针菇菌糠发酵菌剂,四霉素水剂、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丁酸梭菌、乳酸菌、酶制剂、红托竹荪功能饮品等农用微生物产品;研发农业微生物产业技术20余项,完成秸秆生物降解、隧道式有氧发酵有机肥生产、外源碳源层阻隔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土壤微生态联合调控技术,创新生物农药四霉素生产技术、专用酶制剂生产技术,珍稀食药用菌高效栽培技术、食药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等,集成农用微生物种质资源高效生产、高值化加工、资源化利用等多个技术体系。此外还积极参与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科技观测监测任务,负责肥效、生防及饲用微生物的长期监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注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凭借多项省级及以上项目支持,包括重大横向课题、揭榜挂帅项目等,通过合作研发、专利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功扶持了16家中小企业(合作社),并新建或升级了23个科技示范基地。辽宁省农科院的工作基础和科研平台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有力支撑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农业微生物科技创新政策引领打造重点平台

  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引领,推进农业微生物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加强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组织“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一)打造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建设。始终重视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并依托沈阳农业大学、辽东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设了极端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生态重点实验室、微生物菌种选育重点实验室、食用菌菌种选育重点实验室等多批省级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我省农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努力打造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重加强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为推动产学研更好融合发展,发挥科技骨干型企业的引领作用,组织实施了多批次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其中包括了生物农药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生物饲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合作计划,加强农业微生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

  四、完善成果转化与人才支撑体系

  (一)大力推广成果评价和增加奖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发挥科技评价导向作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为激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在辽转化,推动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激发各方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制度。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农业微生物产业应用奠定良好基础。聚焦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扎根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其中也包括了农药化肥减施增效、土壤修复与改良、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食用菌生产等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高了农户对农业微生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为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引导涉农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国际交流等方面产出一批高质量标志性成果。优化农学类学科布局,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涉农学科专业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五、下一步重点工作

  农业微生物产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最重要方向之一,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培训,提高农户对微生物菌剂的认知度,推动微生物肥料等绿色技术应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并深化与台湾、江苏、山东等生物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微生物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围绕服务现代化大农业产业方向,强优势,补短板,以挖掘农业微生物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珍稀食药用菌、生防微生物、肥效微生物、饲用微生物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精准鉴定和深度评价,加强推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推动非粮生物质生物合成转化饲用蛋白质技术的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强化人才培养,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不断强化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为推动我省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提供科技支撑。四是持续推动农业微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大力度,依托科研院所持续加强农业微生物研发平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持续推进农业微生物产业链建设,促进高质量融合发展和科技特派行动科普宣传活动,完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夯实农业微生物应用市场基础。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各项工作实施,不断推进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提升辽宁省农业微生物产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微生物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辽宁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提供有力保障。

  联系人:付明

  联系电话:18640195567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