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030514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 编辑:白其鹭
  • 来源:

  辽农提〔202587

吴德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助力辽宁农业强省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出的农业产业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精深化、一体化、市场化发展新路径,深度契合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对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我省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有效保证。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促增收的重要举措,打出支持企业、园区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印发《辽宁省食品工业大省发展规划(2023-2025年)》、《关于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优质粮油生产与食品制造、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和精深加工、现代轻工、特色纺织、生物医药和先进医疗装备等5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沈北新区等25家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井等127家企业固贷贴息、设备补助项目,并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的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争取国家项目成绩亮眼,获批建设肉牛、设施蔬菜等8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铁岭县腰堡镇等57个农业产业强镇。通过整合各级政策资金、集聚各地优势资源、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发挥加工业接二连三、龙头企业联结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3.5%,规上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8.7%,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08家、同比增加123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2:12024年新增认定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达到85家,省级龙头企业91家、达到621家。我省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13家,百亿级龙头企业达到3个,10亿级龙头企业达到86个,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518个。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计营收4015.7亿元,利润总额达119.7亿元,企业净利润达96.7亿元,上缴税金67.1亿元,企业从业人数达到34.7万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突显。

  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统筹考虑各市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地方优势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平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省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编制招商引资项目手册,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精准招商,举办农业招商推介活动83场,全省签约青岛啤酒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249个、投资额630亿元。全年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503个,完成投资154亿元,增长10%。全省43家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项目承载力不断加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10亿元,同比增长7%

  四是农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新增沈北清水大米等7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达77个;新增佳玉大米等31个知名农产品品牌,累计达349个;凌源黄瓜(黄瓜)、盘锦河蟹(甲壳)、营口大米等5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累计入选10个。在央视播放三个版本宣传片,早中晚各时段共刊播1161次,刊播总覆盖超 74.38亿人次,日均覆盖超2000万人次。组织百余家农事企业参加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在广州市组织召开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进行现场对接推介,供需双方进行充分交流。

  五是建立完善特色产业工作机制。建立了厅内专班+专家组工作机制,出台《辽宁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推动41个优势区发展优质大米、草莓、蛤仔等25个特色产业发展,分类制定25个特色产业发展方案。以樱桃、草莓、蓝莓等10个特色产业为首批试点,遴选一批优质生产基地、知名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动产销精准对接。落实省政府常务会关于建立省政府领导牵头推进10个重点特色产业工作方案,其他特色产业继续由厅内专班+专家组统筹推进。

  六是大力培育新农人2024年,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人数达10598人,其中经营管理型 7633人,专业生产型1327人,技能服务型1638人,共开设197个培训班。全省围绕稳粮保供任务开设161个班次,培育8986人,占比84.79%,农民满意度为100%,超额完成国家7936人目标任务。

  二、存在主要问题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对您提出的延伸农业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对我省产业短板和阶段性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如农业生产未形成规模化,我省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我省仅有禾丰食品1家;再如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我省虽有省内知名度较高的香雪、十月稻田等企业品牌,但相较于山东新希望六和、安徽三只松鼠、上海金龙鱼等全国知名品牌,还是有很大差距。同时调研中发现,宏发、苍达粮油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企业,仍大量出售原料或初加工产品,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严重限制。这背后固然有企业发展阶段的客观限制,但也反映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对创新转型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做好农业产业链精准招商。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延伸产业链,归根结底是要靠源源不断的好项目来支撑。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清单,开展精准招商,建立一链一策精准供给机制,依托链主型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有针对性引进一批高关联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构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会同有关部门,深耕产业发达地区优质资源,组织各相关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招商对接活动,充分展现我省农业产业领域发展水平与潜力,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我省农业产业链。强化项目服务,鼓励各市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对现有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及时了解掌握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激发企业以商招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力争签约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达到500个以上,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签约超5000万元项目200个以上,争取每县至少引进一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

  二是打通产品流通各环节。重点打通北粮南运主动脉,依托铁路专线、港口联运和冷链物流网络,确保东北优质农产品直达长三角、珠三角消费市场,降低跨省流通成本。建设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集贸市场,构建一体化商业网络。联合大型商超建立产地直采基地,推动重点企业与大型商超签订年度订单,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引导快递企业加大县级处理场地建设投入,提升处理场所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鼓励建设县级综合性分拨中心和寄递公共配送中心,面向县域提供更加集约、高效的寄递服务。以有效支撑乡镇区域内邮政快递服务需求,辐射所辖建制村为目标,持续推动乡镇物流节点建设。引导快递企业投递进村进站,向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集中,逐步实现一站多能、多站合一。

  三是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根据《关于印发辽宁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农产〔2021260号)要求,制定农产品设备补助项目和资金政策,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产业链以及食用菌、中药材、种业等特色产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在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新增加工设备的项目,给予一定补助;对企业新增生产性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对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展宣传、展播、推介、上下游搭桥、产业链打造等方式助力企业打开市场,以龙头企业标杆引领,延链补链,助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四是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和价值。盯住名特优产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市场潜力,做好品牌包装,讲好品牌故事,集中资源力量开发一批特色品牌。我们创建品牌,更要保护品牌,以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追责制度,维护品牌形象。持续培育、规范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品牌标准和产品团体标准,实行退出机制,对同质化严重、应用效果不好的予以撤销。推进辽字号农产品进京东、进景区,强化新媒体宣传。优化农业会展布局,重点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加强省际合作,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五是坚持发展新业态。目前,70%的龙头企业发展电商直播、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已成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下一步要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与直播平台的渠道优势,依托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培育本土直播团队,通过村书记带货”“田间直播等形式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支持发展智慧农业,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向智慧种养转变。推广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应用,提高种养效率。因地制宜开发稻田画观光、农事体验、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最终,以电商平台打通销售渠道,休闲农业客流转化为粮油产品消费者,构建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电商直播+休闲体验的融合生态圈。

   人:王

  联系电话:15241564082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20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