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委2013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5日
  • 编辑:农业厅信息员一
  • 来源:

  年初以来,省农委坚持便于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贯穿于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类信息,花大气力、下真功夫、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管理办法,提升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事项。根据委内工作事项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主动公开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材料,方便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办理事业单位年检方面的行政许可事项。并将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等内容在我委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方便群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2.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作用。主要通过6种形式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金农网站和金农热线。金农网是我委门户网站,统一发布我委的政府公开信息,并实现与民心网等省公共信息服务网的链接。进一步完善了全省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金农信息联盟信息报送系统,拓展应用功能,丰富信息内容。辽宁金农网全年总计发布信息13万多条,极大地丰富了辽宁金农网的信息内容,网站日均IP点击率达5100次以上。12316金农热线为全省农民群众提供话务咨询60万例,在全省形成强大舆论氛围,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对农业信息服务的认知度,扩大热线在广大农村的影响力。“金农热线”已经成为全省农民群众的“连心线”、“致富线”。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将应公开的内容在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华社、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开。三是把《辽宁农村要情》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及时反映我委工作动态、重大事件、政策信息等政务公开内容。对于全省农业和农村年度发展计划和一些专项规划等需要长期保存的资料,采取印制公开出版物的形式对全社会进行公开。四是电子屏幕等公开形式。采用电子屏幕、公示栏等公开形式,主动、及时公开委各内设机构、工作安排、公告公示等政务信息,进一步方便委内和外来办事人员获取公共服务信息,实现了我委政务及服务信息的有效整合。五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办的要求,定期报送我委应公开的文件。同时,今年我委开展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丹东市为试点,努力促进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向农村基层延伸服务工作。建设乡(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18个,设置基层12316金农热线话务座席21个,得到农业部肯定。六是推进网上审批制度。不断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制度,累计进行农药初审370次,审批企业1122家(次),进一步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3.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扶贫开发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在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上,始终做到瞄准重点、专账管理、项目到户、公开透明、绩效考评。扶贫资金重点投向辽西北和辽东深山区等15个县,通过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资金准确投向贫困人口;扶贫资金直接下达到县,实行县级财政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从源头上防止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坚持实行扶贫项目、资金、措施、效益“四到户”,县、乡、村为项目实施主体,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做到县有电子档案、乡有工作簿、村有台账;坚持扶贫资金项目阳光操作,实行资金预算分配 “四公开”,在《辽宁扶贫网》上,公开扶贫资金总量、公开分配依据、公开分配数额、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每年组成省直相关部门联合验收组,检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投向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合规合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否得到了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资金是否公开公示等,并对财政分级投入、资金到位、使用效果、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在全省通报,并作为下年度扶贫资金分配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扶贫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同时,我们还运用扶贫统计监测信息系统,对扶贫项目资金和贫困人口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4.建立了新的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我们认真总结汲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的沉痛教训,对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经委党组研究决定,农机购置补贴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放,将农民购机手续的申请、审核、审批、补贴款的兑付,全部通过乡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购机农民、经销商和审批者不见面,整个过程在网络上操作,由过去办理购机手续至少跑县城3—5趟变成购机农民不出乡(镇),就近、就地完成购机补贴事宜。这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在农机购置补贴指标分配上,改变过去农民差额购机、补贴资金对经销商结算的方式,一次性将所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分到各市,各市按当地实际情况比照省里一次性分配到县(市、区)。全省统一实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管理模式,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购机农民。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启动我省千万农民共享信息化工程。通过建设网站信息系统、语音短彩信系统、多种传媒服务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专家远程视频诊疗系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系统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渠道、多方式的信息服务。通过改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移动互联网应用,多方位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是完善全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工作机构,强化信息职能。通过扩充省级信息机构,完善市级信息机构,拓展县级信息机构,加强乡村综合服务信息站建设,不断强化农业信息职能。以丹东市为试点,促进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信息服务有效融合,将“12316”植入基层服务组织和经营主体,通过信息化手段转变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县信息联络员队伍培训,扩大农业专家队伍。促进与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建设以各级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为核心层,移动、电信、联通通信运营商,大型支农IT企业、有关涉农部门和新闻媒体为辅助层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完善“12316”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巩固现有省级“12316”服务平台基础上,实现平台“云”架构的升级和开放,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以便更好地支持全省性平台开放拓展。市县两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要具备宽带线路、路由器等、电脑、IP电话机、耳麦、摄像头等即可直接接入省级“云”平台,组建市县两级平台性呼叫中心,其中,市级呼叫中心达到14个,县级呼叫中心达到76个。积极抓好业务建设、资源建设、话务和专家队伍建设。乡(镇)村一级,一般设立远端座席(设备同于市县呼叫中心),实现平台落地,最终实现每乡都有座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12316”打造成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龙头项目和品牌业务。

  四是探索辽宁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新模式。建设全省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流通等信息;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支持B2B、B2C、C2C等多种交易模式,降低企业和农户从事电子商务的资金门槛,培育、扶持农村电子商务企业。通过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