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9 下午5:47:46 星期六
[沈阳]辽中区党建引领“十大模式”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8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大棚地里,花花绿绿品种多样;直播间内,一根网线连接城乡;稻田两边,慕名游客络绎不绝……这是沈阳市辽中区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辽中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十大模式”,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24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总量达6159万元,其中,20万元及以上收入村167个,占比91.8%,突破历史新高。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充分融合党组织政治引领、合作社产业组织、群众能动作用等要素,发展特色化产业。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党组织探索发展羊肚菌、蟠桃等高附加值作物,统一品牌化运营,带动近300户农户置业创业,有效形成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的良好局面。

  “强村公司创收”模式。党组织成立建筑工程、农资租赁、研学文旅等各类型强村公司,实行项目工程、农机具租赁、观光服务等不同经营方式。冷子堡镇金山堡村采用“强村公司+专业施工队+闲置劳动力”模式,依法依规承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村级小额工程,带动村集体增收6万元、村民就业100余人次。

  “物业租赁经营”模式。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肖寨门镇大兰坨村建设400平方米蔬菜保鲜冷库,出租本村菜农使用,完善产销一体供应链,每年可帮助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乡村企业合作”模式。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破解本村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营销模式过时等难题,老大房镇灰山村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与沈阳地铁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农户累计销售农产品2.4万斤,带动村集体增收3.2万元。

  “闲置资源盘活”模式。针对宅院闲置现状,村集体采取回购、租赁、延伸服务的方式,用以集体经营。大黑岗子镇三尖泡村利用外出务工农户闲置院落建设270kV光伏发电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村民户均年增收0.2万元以上。

  “跨域抱团合作”模式。整合各村闲置土地、项目资金等要素,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共同建设集体经济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六间房镇以马三家子村为核心,成立玫瑰产业联合党委,辐射带动长岗子村等4个村,共同打造玫瑰酒等精深加工产品,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充分挖掘资源禀赋、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休闲旅游+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茨榆坨街道后边外村打造长胜稻香园文旅融合项目,建设集装箱营地、稻田观赏区、苗圃音乐广场等设施,成功举办“鱼你蟹逅、稻满中秋”稻香节等活动,累计销售农产品5万元以上。

  “乡贤能人带动”模式。选拔懂发展善经营、能够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乡贤能人到村任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大黑岗子镇张家窝棚村党支部书记王程亮,带领群众流转土地2500亩,创立杂粮品牌,并在阿里巴巴等多家线上平台销售,带动村集体累计增收近20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0.6万元以上。

  “扶持项目带动”模式。村集体争取扶持资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刘二堡镇蒲河满族村利用壮大村级集体项目资金,带动125户村民与专业公司合作发展600亩蟹苗养殖和稻田米项目,推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增收0.1万元以上。

  “乡村生产服务”模式。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提供农户生产资料、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村集体收入。潘家堡镇蔡伯街村搭建“西芹育苗—冷链物流—产品外销”产业链,提供产供销服务,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促进本村剩余劳动力年均增收5万元。

  下一步,辽中区将继续坚持党建示范引领,抢抓产业项目,盘活资源要素,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为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网站地图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LiaoNing Province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3448867 | 辽ICP备18016972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0000008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