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有序开展我省春季蔬菜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有效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保障蔬菜稳定供应,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2025年春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一)温度管理
结合天气变化,根据不同茬口各蔬菜种类、长势等合理调控温度。春季天气转暖、光照延长,冬春茬和越冬茬果菜管理应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适当降低白天最高温度,提高夜间最低温度,逐渐减小温差,白天温度宜控制在26~32℃,夜间最低温度控制在13~15℃,防止棚温过高或过低,阴雨寡照天气,在保证光照时长的条件下,棚温按下限管理。
(二)光照管理
春季光照管理应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照强度,通过早揭晚盖保温覆盖物、安装植物补光灯、后坡张挂反光幕、地面铺盖反光膜等措施,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长,促进光合作用。保持棚膜清洁,增加棚膜透光性。适时整枝落蔓,摘除枯老病叶,适当疏花疏果,改善株间透光。只要棚内温度保持在作物生长适温下限以上,白天尽可能早揭棚室保温覆盖物,增加棚内受光。
(三)湿度管理
春季外界温度回升,在保证棚室适宜温度情况下,应尽量通风排湿,棚室内湿度管理,应根据作物长势及温度、光照等情况灵活掌握,清晨(注意温度和光照)在棚室保温覆盖物打开后,可进行短时通风除湿,外界气温升高后,应逐渐打开上通风口通风排湿,并将棚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白天光照充足条件下,棚内空气湿度宜控制在70%-90%,夜间应适当降低湿度,以防病害发生。
(四)水肥管理
严格遵守晴天浇水,阴天少浇或不浇的原则,尤其是遇寒潮或连阴天气,浇水方式宜采用膜下滴灌或微喷,切忌大水漫灌;灌溉水温与地温接近为宜,有条件的可通过蓄水池提升水温后再浇灌。冬春茬果菜类蔬菜坐果前尽量少浇水,若土壤干旱可适当浇小水,并配合使用海藻酸、生物菌剂等肥料。坐果后逐渐加大水肥供应,追肥时注意补充磷肥、钙肥、硼肥。越冬茬蔬菜作物春季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以保证蔬菜作物生长需要,早春施肥宜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因地制宜增施腐植酸肥、生物菌肥、鱼蛋白肥、甲壳素及海藻酸等利于养根的肥料,注意补充钙硼肥,可利用早晚时段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及氨基酸营养液。
(五)病虫害防治
春季温度升高,虫害加重,应强化病虫监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防虫网阻隔、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杀虫灯、释放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及时清除发病残枝、落叶等病残体,防止病害传播。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精准用药、对症用药。严格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提倡兼治和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使用。
二、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一)温度管理
塑料大棚春提早蔬菜通常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进行定植,辽南地区多层覆盖可适当提前,前一年扣棚的棚室应尽早封闭棚室,增温烤地,当年扣棚须在定植前15~20天扣棚,促进地温回升,当棚内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定植,高畦或高垄栽培,可采用多层覆盖以提高棚室内温度。蔬菜作物定植后,应注意棚室温度管理,棚温管理应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茄果类蔬菜白天宜控制在25℃-30℃,叶菜20℃-25℃,晴天中午或阴雨天突然转晴要注意及时通风降温,防止棚温过高烤苗,夜间注意保温。早春季节当通过保温难以满足温度需求时,可采用大棚内增设二道幕、加盖小拱棚,或采用增温块等临时加温。
(二)水肥管理
随着外界气温升高,大棚蔬菜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需要,宜安装肥水一体化设备,采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浇水追肥,切忌大水漫灌,肥料可根据不同蔬菜作物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选择蔬菜作物专用水溶肥,可施用腐植酸、海藻酸肥促进根系生长,喷施葡萄糖、氨基酸叶面肥等提高植株抗性和长势。
(三)其他管理
宜选用工厂化健壮秧苗,定植前一周进行炼苗,提高秧苗抵抗力,减少定植后损失;底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和优质商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期注意防寒,天气转暖后注意控制棚温,防止棚温过高;定植后应在通风口安装防虫网,减少虫害发生;塑料大棚早春通风以顶、腰风为主,不宜通底风,以防植株受冷风危害,对品质要求较高的作物,如西瓜、甜瓜等,连续阴雨天气,有条件的可进行人工补光,以增加口感。距离大田作物较近的塑料大棚,在大田作物喷洒除草剂时,应临时关闭风口,防止除草剂漂移危害棚内作物;
三、露地蔬菜生产管理技术
根据不同蔬菜生长特点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播种(定植)。宜选用工厂化秧苗,提前7~10天进行低温炼苗,剔除病苗、小苗,选择根系发达、整齐一致的健壮秧苗进行定植;定植前造墒,保证菜田土壤湿度在60%左右;结合整地施入腐熟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根据生产需要可采用地膜覆盖方式进行栽培,定植前期适当控水,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出苗、缓苗及根系发育。茄果类和瓜类蔬菜第一果(瓜)坐住、叶菜类蔬菜的茎叶或产品开始迅速生长时,加大肥水管理,以保证蔬菜作物生长需要。露地越冬蔬菜化冻后,如土壤干旱,应尽早浇返青水,施返青肥,促进植株生长。
春季是病虫害多发、易发阶段,可使用防虫网、无纺布等材料进行覆盖,既起到保温又起到阻隔害虫的效果。如遇倒春寒天气,可临时加盖小拱棚等措施进行防寒。
四、集约化蔬菜育苗管理技术
选择具有优质高产、耐低温高湿性强、抗主流病害、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特性的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期,对于非种衣剂包衣种子可采用温汤浸种、药剂浸种等方式进行种子处理,根据蔬菜种类确定浸种时间和温度。做好温湿度管理,既要防止秧苗发生冷害和冻害,又要防止过度控水造成秧苗老化,还要防止夜间温度过高造成秧苗徒长,这一时期夜间温度应该保持13℃以上,昼夜温差应保持10℃左右。当秧苗长到一定大小时,需要及时定植并进行后续管理。遇寒潮天气时,育苗棚应做好防寒保温措施。
五、灾害性天气应对措施
(一)做好安全防火检查
定期对棚室墙体、骨架、棚膜、连接卡槽、压膜绳、外保温材料等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棚室防火检查,对棚内供电线路、开关、插座、照明取暖、补光灯等设备及漏电保护装置进行排查,建议购置使用防湿、防潮、防水的开关、插座,使用保护套线作为电源线;严禁私拉乱接,严禁使用绝缘不合格的导线;规范使用煤炉、热风炉、暖风机等,使用过程中需加强巡护。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要全面开展安全排查,及时排查施工现场、设施棚室安全隐患,及时组织维修和整改,防止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二)防风灾措施
在大风天气来临前,及时检修生产设施。温室骨架锈蚀老化严重的要维修加固或更换。竹木、钢丝等结构简陋、抗风能力差的塑料大棚,及时更换老旧竹木架条,增加撑固两端和棚内架条的立柱。全钢架的塑料大棚,两端也应有防风加固措施。及时修补破损或更换棚膜。关闭棚室所有通风口,扣紧压膜线,稳固地锚,避免棚膜松垮。通风口两膜重叠宽度25~30厘米为宜。加盖防风膜、绳网等。附近有高大挡风物,或者肩高、弧度小的拱棚,应增加压膜线密度,用双层膜等封严拱棚出入口。
(三)防寒防冻措施
在寒潮、倒春寒天气来临前,棚内增加多层覆盖,必要时采取人工增温措施,但应特别注意用电用火安全。选晴天上午(棚内温度20℃以上)利用膜下滴灌适量浇水增强土壤保温效果,减轻蔬菜根系冻害。进行放风炼苗,缩小棚内外温差,使蔬菜生长健壮,提高抗寒性。及时采收成熟的蔬菜,增加市场供给量。持续低温阴天下,要及时利用补光灯补光,促进蔬菜正常生长,尽量减少灌水、施肥、打药、整枝等农事操作,田间管理以维持作物基本生长为主。
(四)灾后恢复生产
当气温逐渐回升、天气骤晴时,揭苫被要先行半揭、间隔揭,让棚室作物逐渐适应强光,避免棚温过快升高导致植株失水萎蔫。在久阴骤晴时棚内温度过高情况下,应放小风、渐次放风,避免因短时间大放风导致棚温大起大落造成的凋萎等生理性障碍。不能急于灌水施肥打药,至少缓冲1~2天后再回归正常管理,缓冲期间以叶面喷水保护为主。对发生轻度冻害或低温冷害的蔬菜,可叶面喷施兼有保护、抗逆功能的植物长调节剂或腐植酸、氨基酸类肥料。
附件:设施农业安全防火“十须知”
一、电气线路、设备老化应及时更换,应由专业电工施工安装,严禁私接乱拉电线、乱安电器。
二、电线距塑料布、稻草、布帘等可燃物至少应0.5米,如必须贴靠时应将电线穿金属管或阻燃塑料管。
三、电线入棚要通过墙体等非可燃物,严禁穿过塑料布、稻草等可燃物。
四、开关、插座、灯具、配电箱等设备应安装在瓷砖、石膏板等不燃材料的隔垫垫板上,严禁直接安装在木板等可燃物上,不得用可燃物覆盖,平时应注意散热。
五、棚室外电气设备应采取防雨措施,加盖防雨罩。
六、棚室内使用的增温、补光等用电设施设备,质量要合格,严禁使用“三无”产品。
七、棚室内在靠近门口处应配置至少两具干粉灭火器。棚区应配置一些防火锹、防火钩等,放置在醒目且便于取放之处。上述消防器材应注意维护保养,不得乱挪乱用。
八、棚室及看护房墙体如采用夹芯彩钢板时,板芯应为岩棉等不燃材料,棚室及看护房内外不得存放易燃物。
九、棚区要保持消防通道畅通,严禁堆放杂物。
十、棚区周围严禁野外用火,严禁燃放烟花鞭炮。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LiaoNing Province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3448867 | 辽ICP备18016972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0000008